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 >>内容详细

“治霾”已显成效 彻底根治仍需时日

2014-10-13 16:54:46  
近日,北京迎来今年下半年首次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伴随着11日晚的冷空气,肆虐“京津冀”地区多日的雾霾逐渐消散,一个干净、清晰的北京又呈现在了公众的面前。据悉,这次冷空气将带给北京持续一周左右的较好空气。
    雾霾如期而至 PM2.5又攀高位
    11日5时1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下半年首个大雾橙色预警,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北京部分城区站点的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接近400微克/立方米,PM2.5达到今年的高位。
    实际上这次雾霾来袭并不是始料未及,由于受到华北地区特殊气候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每年这个时间段内“京津冀”地区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介绍“秋冬季节交替在京津冀地区会形成长时间大气‘静稳’状态,即使偶尔有偏南风也会受到北边燕山山脉和西边太行山脉的阻挡,PM2.5不易扩散掉,所以在华北地区形成污染比较严重”。
    北京市环保局也公开表示,近期北京地区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逆温状况比较严重,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再加之北京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时的雷阵雨天气,雨后形成了高湿度,在稳定天气的背景下叠加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效应,这样反而造成了PM2.5浓度的进一步上升。
    除去客观因素之外,形成雾霾的主观因素还是污染物的过度排放,没有消减到位。在大气污染源中煤电行业仍然是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中煤电行业排放量分别占到38%、43%和17%。
    此外钢铁、水泥、石化、分散工业锅炉、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有色金属冶炼等仍是加剧PM2.5攀高的“主力军”,并且通过环保部对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京津冀”个别地区在秋收季节农作物秸秆的集中焚烧也是造成此次雾霾的“元凶”之一。“我国大气污染是混合污染,多种污染物混合在一起,治理难度大,治理的过程是艰难的”,柴发合说。
    “治霾”路漫漫 不断转换思路
    国务院颁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已经实施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方政府按照《计划》中的规定,要求当地的排污企业安装脱硫脱硝与除尘装置,污染指数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十一五以来煤电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有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煤电机组中安装脱硫装置达到7.6亿千瓦,装机比例达到95%以上;安装脱硝装置的机组达到5.5亿千瓦,装机比例达到63%。今年1-8月,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中,PM2.5的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63微克,比去年同期降低6%,其中京津冀地区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92微克,比去年同期下降10.7%。
    “可以说《计划》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京津冀地区雾霾的状况,但仍需很长一段时间去治理,治霾并不是单一解决污染本身,而是牵扯到了能源结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柴发合在接受新华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政府也应不断改变思路、多措并举,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环保的机制体制。
    业内很多专家建议我国应参照国外成功的“治霾”经验,建立区域环保机构来处理本区域内的环保问题,并且应有法律、机制、机构的保障与政策、资金的支持驱动,综合提高治理污染的效率,这本身也是在“联防联控”基础上进行的深化。
    彻底解决污染 调整能源结构与产业布局是关键
    我国能源消费目前仍是以火电为主,火电厂消耗的原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一半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污染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合理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污染企业成为治污的关键所在。未来几年内国家将逐步实施在京津冀地区消减8000万吨煤炭使用量、天然气替代燃煤锅炉等措施来调整能源结构。“国家调整能源结构的措施正在顺利的进行并且有重大的进展”,柴发合表示。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排放、高污染能源企业过度集中在一个区域,污染物排放指数超标,导致区域内环境严重污染,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也成为治理当下雾霾的重要之举。
    环保部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杨金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能源消耗比较密集的区域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减少煤炭总量控制,条件是存在的。我们清洁能源应向这些区域内倾斜,或者通过天然气的替代,或者通过外来电的输入,在区域改善空气质量是有效的”。
    雾霾是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里高速发展的负面产物,据业内专家分析,“雾霾在短期内还将会卷土重来,这种状况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彻底的解决”。从各国“治霾”的历程中来看,都需要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所以公众对雾霾治理有足够信心的同时,也要给予政府足够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