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天津将建首个APEC绿色供应链示范中心 预计年底启动运行

2014-11-18 15:07:21  

    本报记者 李雪玉 北京报道   

    首个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将在天津建立。

    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发布,其中提到,同意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批准在中国天津建立首个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并鼓励其他经济体建立示范中心,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本次APEC北京会议共提出超过100项合作倡议,其中50项由中方提出。绿色供应链作为其中之一,由环保部、商务部及外交部积极推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下文简称“东盟中心”)是该倡议的主要技术支持机构。

    东盟中心副主任周国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个APEC绿色供应链示范中心将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启动运行,该示范中心将配合亚太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建设,并在亚太经济体中分享“天津经验”。

    天津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总经理穆玲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这里的“天津经验”将包含政策环境的营造、企业践行、政府采购、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制定及产品认证等等。

    受访专家表示,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环境绩效与经济效益相平衡的市场手段,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污染全球化、环保标准当地化的大背景下,为互联互通的亚太贸易增添环保、低碳的绿意,促进亚太绿色增长。

    政府采购成为发展引擎

    “绿色供应链”这一概念虽然得到了APEC会议的响应,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绿色供应链研究课题成果认为,该定义可以界定为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时,不仅应考虑其自身流程的影响,也应回溯到原料的取得、产品制成后的使用,甚至于产品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情况,即通过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穆玲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绿色供应链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以绿色生命周期的视角,重新审视所谓的资产和价值,重新调配资源,并形成新的计量资产的规则。

    绿色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标准制定、第三方核查、环境管理规划、服务体系建设等等,仅仅通过供应链自身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建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种建设能力最好的来源是政府绿色采购。

    张建宇认为政府是供应链中强大的采购者,政府采购占每年GDP的7%左右,绿色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可通过政府绿色采购来引领和建设,并服务于私营部门。

    而天津这个首个亚太绿色供应链网络示范中心,在政府绿色采购方面已累积了一定经验。

    2011年,在美国环保协会和东盟中心的支持下,天津市成为了国合会绿色供应链政策示范项目的首批试点之一。天津试点现已完成APEC首个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金融中心5栋超高楼宇和商业街的绿色装饰和建材采购,并于今年7月出台了《天津市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穆玲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PEC已批准了天津示范中心的机构设置,我们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并提交APEC审议。”

    除了政府采购,示范中心还将从一些典型的试点企业入手,据穆玲玲介绍,首批试点企业包括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第二批试点企业正在研究和审议中。

    周国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天津示范中心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随着APEC会议的推进,上海、深圳等其他城市也有望成为第二批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

    采购商起关键作用

    绿色供应链在传统生产和购买关系中增加了新的维度,即生产过程的绿色。

    即供应链中的买家,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在价格和质量的考量中,提出具体的环保和低碳要求,并使之与交易挂钩,从而带动上游企业转向绿色竞争。

    现阶段,统一的绿色评价标准尚未出现。周国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达标和合规是无条件的,这应是现阶段绿色供应链对供应商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供应商,必须遵守当地的环保标准,达标排放,同时遵守当地的节能减排政策或要求。由此,以违法或不合规获取价格优势的时代将终结,随着供应商整体环境绩效的提高,以及中国低碳转型进程的推进,未来采购商提出的绿色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因此,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在执法薄弱的环境下,可起到督促执法的作用。张建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从达标排放到进一步改善,所需的额外动力,只能来自市场。

    穆玲玲进一步指出,处于供应链低端的中小企业,排放分散,但总量不可小视,行政手段管理成本高,解决方案有限。

    而绿色供应链的现有实践也已经证实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性。

    比如,2008年到2012年,沃尔玛全球采购办公室成功实施了中国工厂能效提升项目,已经帮助210家中国工厂实现了20%的能效提升并节省了2.79亿美元的能源费用。

    2012年,上海通用汽车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帮助供应链整体节电864万度、节水5.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2.7吨,并节约费用958.4万元。

    绿色供应链的核心是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及资源利用最大化。因此,探索合理的环境责任分摊和减排成果分享也是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小企业在提升环境绩效的过程中,还存在节能减排机会分散、相对成本比较高的问题。

    张建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采购商站在供应链的高端,具备传播行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优势。

    在绿色供应链中,采购商作为要求的提出者,也有责任帮助供应商识别和发现节能减排机会、寻找适宜的技术和融资机会,实现协同减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此前宜家为帮助供应商实现减排,就推出了太阳能光板应用的无息贷款业务。

    中国将向产业链高端移动

    目前,中国一直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低端,出口型企业在供应链中还处于由发达国家提出环保和低碳要求的被动阶段。未来中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及作用将发生转变。

    11月14日,清华大学完成并发布的《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中指出,在低碳发展方式下,传统制造业将由过去集中在价值链的中段转向附加值、盈利率更高的两端发展。中国有机会在全球低碳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高端移动。

    中国正在进入到一个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已是内在需求。周国梅认为,绿色供应链提案由中方提出,而非处于供应链高端的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直面这一挑战与机遇的决心,以及在亚太区域重视绿色贸易的态度。

    穆玲玲认为,在使用绿色规则“律己”的同时,也要通过讨论和执行,形成公平的、均衡的、有利于发展的“走出去、引进来”的规则制定。

    穆玲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未来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应引入绿色认证、供应链的理念,从生命周期看待环境污染责任和获益相平衡的评价体系,形成均衡、公平的新绿色贸易规则。

    张建宇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国具备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独特土壤,绿色供应链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APEC会议闭幕第二天,11月13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将推动12家供应商采用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超过90%的集团集中采购要求供应商采用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预计2013-2018可实现累计减排128万吨。

    周国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将有更多的行业领跑者践行绿色供应链。(编辑 张晴)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