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2 20:19:18
今年3月份和第一季度的重要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自今年2月份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在强调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即通缩预期、恶化的外需/出口和政策自满。不过,这两天与记者连线的多家外资机构经济学家表示,根据最新情况来判断,这些风险似乎已经有所减弱。更令人欣慰的是,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半年来首次突破50这一强弱分界线,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
最近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美联储日前宣布实施激进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此举削弱了美元并导致过去几周商品市场大幅反弹。
尽管商品市场的反弹能否持续还令人怀疑,但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商品市场的回暖应当会降低中国的通缩预期(甚至增大通胀预期),将进一步提振房地产销售和消费支出。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加快资源价格改革,以修正能源/资源价格的错误定价并鼓励积累库存。龚方雄说,最近成品油价格和城镇电价的上涨将帮助抵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下滑的负面影响,将防止形成通缩预期。
从出口来看,最近已有政府官员指出,3月份出口需求已显示稳定的初步迹象。龚方雄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的贸易活动可能也正在稳定,反映出最近全球消费者支出额特别是美国零售额的温和改善。如果全球企业紧缩开支的状况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出现预期中的温和复苏,这可能会支持包括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在内的亚洲地区外需在下半年之前有所改善。
在政策方面,龚方雄认为,最近决策者的行动和评论已经降低了政策自满的风险。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政府高层官员传递出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措施抵御目前的经济低迷并支持增长的积极信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和其他高级官员也先后指出,他们非常担心全球金融动荡持续和全球经济前景恶化的风险,称中国政府将保持足够的政策灵活性、储存了足够的弹药。他们承诺将在必要时推出更多的政策刺激措施。
从上周率先公布的PMI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显然正在复苏。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3月份PMI已从2月份的49.0上升至52.4,连续4个月上升,为该指数6个月来首次高于50,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产出和新订单分项指标进一步攀升至50以上;原材料库存分项指标继续攀升,尽管依然低于50,表明减少库存的活动在持续减缓;产成品库存分项指标从2月份的47.7小幅下降至46.7,减轻了人们对因最终需求增长受到削弱而可能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的担忧;其他几乎所有分项指标都有所改善,即便是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标也连续5个月出现上升。
穆迪经济网经济学家陈颖嘉认为,3月份PMI回到50以上预示着中国的制造业可能很快反弹,新的国内订单再次成为复苏的动力。同时,自2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的收缩也显著缓和,意味着制造业下行的关键动力已经疲软。在经历了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急跌阶段之后,出口将接近见底。这就是说,鉴于全球经济改善的迹象很少,低水平的贸易量可能还会延续几个月。她预计,在明年主要经济体走出衰退之前,出口将不会开始稳定复苏。因缺乏外需的支持,本地制造商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将不得不主要依赖内需特别是公共支出。
野村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PMI的“V”形复苏支持了野村证券的观点,即中国的经济活动已经从去年第四季度的低点出现复苏。他重申,今年中国GDP增长将会出现“V”形复苏,全年的增长率将达到8.0%。
因港口和官方PMI数据预示着贸易活动改善,花旗集团中国区经济学家彭程预计,3月份贸易量可能比2月份有所好转,进出口同比下滑幅度可能减小,G20伦敦金融峰会取得的进展可能缓解贸易融资条件并对今后的出口提供有限的帮助。他还预计,3月份通胀率可能显示更多温和下滑的迹象;工业生产应当显示更多刺激政策的效果,会从1至2月份的放缓中恢复;投资增长可能加速;一季度GDP增速将下滑至同比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