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一波
有一个梦,我做了二十多年,从幼苗到树桩,至今还在生长,这个梦叫做环保——它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不曾改变的初心。
我后来常说,我当初走上创业这条路是有点“逼上梁山”的味道。
1993年的一个冬夜,我在和平里约见两位老同学,他们中的一个,手里提着一部“大哥大”;另一个,攥着几页商业计划书。彼时,我已在国家化工部规划院工作两年有余,负责的是两亿元以上的大型化工项目的审批工作,在那个年代也算有一个众人向往的“铁饭碗”。而那两位仁兄一毕业就下了海,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拨儿人。我当时一见他俩的架势,就猜出个一二了。果不其然,他们刚刚在生意上赚了点钱,想投个公司干干。干什么呢?我是学环境的,就找到了我。
我骨子里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规划院循规蹈矩的日子,让我的确有心找寻人生的新突破口,更何况我在之前的工作中所看到的、听到的那些关于环保的事或项目,总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尽管我仍有些犹豫,但还是没有拒绝。
1993年12月23日,北京桑德环境技术发展公司(桑德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正式注册成立。我作为合伙人之一,在半推半就中下了海。
兴趣与特长转化成商业模式是很多创业者的初心。但生意总归是生意。当生活打开一扇门时,扑面而来的并不都是美好,更有各种接踵而至的麻烦。创业不再简单地遵循做学术那一套理论,摆在面前的问题错综复杂,如何通过科学管理让企业活下去,让理工科出身的我们大伤脑筋。
原本以为只要技术好、产品好就能有市场,但现实很快令我们感到沮丧。由于缺乏对风险的预知和控制能力,仅仅几个月功夫,创业启动资金就“烧”完了,但生意还是一单都没有接到。
似乎大多数创业者都经历过置死地而后生的境遇。我也一样。就在公司遭遇困顿,朝不保夕的时候,发生了两件“雪上加霜”的事:一件是起初合伙创业的两位同学见情况不妙,撤了,丢下一堆烂摊子给我;另一件是我因下海创业并在私营公司任要职,被原单位除名。
现在回想,那可能是我一生当中最为灰暗的一段日子。苦心创立的公司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线上。坚持还是放弃?毁灭还是重生?于我当时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经过一番抉择——也可以说别无选择——总之,我留了下来。
我硬着头皮接手了生意,但现实依旧险象连连,公司曾连续9个月不进分文,现金流一度濒临断裂。那段日子,每每电话铃声响起,我都会特别紧张,因为彼时于我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我常听人说: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但求有坚忍不拔之志。等待可以耗费一个人的精气神,也可以让一个人蓄势待发。在经历了漫长的市场考验之后,桑德终于等来了第一个机会。我还记得,当时是辽宁锦州一家环保所的所长亲自打电话过来,咨询和洽谈工业废水处理业务。在经历数轮商讨后,桑德终于拿下了创立以来的第一个项目——锦州啤酒厂废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和技术支持。
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我发现做企业真的要面对很多困难,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意志力最强的,因为创业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把你打垮。这个时候,起步的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坚持到底。很多人就差那么一点儿,咬咬牙坚持住也就过去了。
做生意有它的规律,第一步“闯”出去了,后面的路也就越走越宽了。锦州啤酒厂的项目服务做完后,客户很满意,桑德的技术和口碑也渐渐在业内传播开来。1999年,桑德首倡的“中华碧水计划”横空出世,中国环保产业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新纪元,桑德集团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环保产业领跑者的地位。
我记得当时有不少人说:“文一波就是个破局者,破坏的破。”我说:“我是破局者没错,但是是打破的破。”桑德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挖掘民营企业的优势,打破“玻璃门”,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事实证明,在那之后,民营环保企业迅速崛起,市场标准越发趋于理性化,国企、外企、民企“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二十载恍然如梦。
创业的道路上,我们也曾受过打击、遭过白眼、饿过肚子、尝过冷遇,甚至面临过生死存亡的抉择。从北京海淀区皂君庙不足30平米的办公室,到占地300多亩的环保产业园区;从只有两个人的“皮包公司”,到全国拥有几万名员工;从40万起家,到市值近400亿的上市公司翘楚……桑德的今天,是从无数个昨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现在,也是一场关于信仰和坚持的胜利。
所以我常说:创业要永远带着一颗初心上路。不忘初心,才能发现美好。这美好,源于心,汇于行,以恒久之力温润万物。就像我所从事的环境保护事业。
未来,桑德的目标是:十年之后成为国际一流环保企业;二十年后排名世界前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桑德的终极梦想,也是中国民营环保企业的突围之路。
一切似乎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