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为刺激消费,政府、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经常采用减税、积分送礼等优惠方式,进一步扩大居民有效消费需求。
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职责。但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居民是否有意愿和能力主动承担环保责任,是个现实的问题。
在垃圾分类管理遭遇推广难的情况下,用奖励思维,能否我们帮助走出这一困局?
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口头宣扬及海报宣传倡导垃圾分类,效果并不好。而采取惩罚措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罚款这种强制行为管的是手脚,而不是心灵。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罚款罚出来的。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瑞典政府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一开始的五六年,大家也嫌麻烦,还是把垃圾一股脑儿扔到垃圾箱。政府曾采取措施,设定监督员在垃圾收集中心监督,抓到未按规定分类的,就要进行罚款。但这种惩戒性的做法并不受欢迎,所以没有实施下去。
资料显示,世界上很多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恰恰都不是仅靠罚款,而是靠奖励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
比如在日本东京,住户把废报纸放在门口,废纸回收部门就会根据废报纸量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赠礼品,如卫生纸或胶卷等。
在瑞典,许多超市都设立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如果顾客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回收机就会吐出收据,顾客凭借这个收据可以领到钱,以作为鼓励。
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一朝一夕难以改变陈年痼疾,只有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公民自觉行动,才能收到长久之效。
于是,一些政府尝试采取激励措施,比如对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做得好的市民给予奖励,对进行低价值垃圾回收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
像上海那样,建立、完善和拓展居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制,将部分商家的优惠活动整合到“绿色账户”平台中,利用以积分换取礼品和各类优惠的激励方式,并进一步完善金融对接系统,使得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们切实享受到服务、获得便利、得到实惠,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积分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公众参与环保的手段之一。在环保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曾在早期实施环保积分制度,但对象主要是家电和住宅。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补贴政策逐步退出。
因此,我们不必把积分本身看得太重,不妨当作一种精神上鼓励。如何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成为公众自觉行动,才是政府亟待考虑的问题。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