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秀凤 通讯员傅建设
临水建城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原有水系受到破坏,城市内涝、黑臭水体问题严重,饮用水安全也受到威胁。恢复城市水生态、重建城市水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中冶水环境治理技术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政府、企业和公众要融合形成水环境质量利益共同体,坚持“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把政府、企业、公众攥成一个拳头,形成协力治污的局面。
整治黑臭水难在不反弹
根据住建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和农业部的通报,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20个城市排查确认黑臭水体2026个,累计有321个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已经开工整治的有641个。《水十条》明确,到2020年,城市黑臭水体将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的话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就是要实现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环境改善,需要构建完善的城市水系统和区域健康水循环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中冶华天首席专家、水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程寒飞透露,今年9月,中冶华天中标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是典型的城市型河湖交错的区域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项目计划在5年内对中心城区的79个水体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以达到提高河道和泵站排涝标准、全面消除水体黑臭的目标,提升水质,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系周边环境。
《报告》认为,黑臭水体成因复杂,通过采取措施可在短时间内消除水体黑臭现象,难点在于治理后水质的长效改善和保持,保证水体黑臭现象不反弹。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重治理轻保持、重短期轻长效而导致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报告》建议,黑臭水体治理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措施、技术集成、统筹管理、长效运行”的基本原则,按照“外源减排、内源控制、水质净化、补水活水、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科学制定治理方案。
将水文化融入城市建设
“我们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试图用无度的水利工程来防范水患。但水患越来越严重,裹住了大自然的那双脚,江河自己不能调节雨涝。许多城市或是靠埋排水管道,或是靠疏通和改造下水道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解决城市水问题,需要一场“大脚革命”。
《报告》建议,在城市建设中,既要考虑到水在城市供水、绿化中的传统功能,也要考虑水在提高城市品位、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新功能,尽可能多地建设具有人文性、观赏性、休闲性的滨水文化景观,做足做靓水文章。
《报告》强调,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居环境,一定要高度重视水,高效地利用水,高超地设计水,把水文化融入生态城市建设中。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要以人的需求为尺度,自然河滩尽可能保持其原始风貌,人工渠系岸线要柔和曲折,道路及辅助设施的铺装宜软不宜硬。同时,在水景观建设中注入人文色彩,将治水工程与改善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建设与区域景观相协调的水景观,实现“人、水、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
探索创新PPP模式
“时间短、任务重、系统复杂,项目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区域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系统性非常强,包含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控、水生态、水文化等多个方面,基本是‘一河一策’。”程寒飞表示,在这类项目中,按结果考核的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为技术见长、资金有优势的公司带来机遇,PPP模式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业务的热点,
PPP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政府短期集中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将环境治理工程转换成一个按效果付费、易于管理的合同。这种方式有效减少了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尤其是解决了前期治理无法与长期维护效果挂钩的顽症,政府可以盯住效果付费。
针对当前治理项目的特征,《报告》建议,应创新PPP模式,积极探索PPP模式区域/流域环保基金,把整个区域或者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大项目包,通过复合产业链设计,将中低利润项目与高利润项目捆绑在一起,形成各产业链相互呼应的模式,使整个项目包的总收益达到可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水平,从而提高整体收益。同时,PPP模式区域/流域环保基金,还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在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改变思路,通过模式创新来激活市场,增强造血功能。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