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将“研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作为一项重要落实措施。该项工作由发改委环资司总体负责,成立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两个专题研究小组,节能服务业专题研究小组由国家节能中心负责,环保服务业专题研究小组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负责。
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业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于8月25日,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专题座谈,研讨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政策需求。
会议由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发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陈健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等资深专家出席。
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首先指出环保企业共性问题,目前环保行业收益率逐渐降低,融资成本高,民营企业银行评级低,享受不到优惠,融资渠道也少。市场不规范竞争,恶性低价中标现象屡屡发生。其他行业争先进入,造成产业资本过剩。行业调价机制不完善。政府靠财政补贴不可持续,脱硫脱硝电价政策可能取消或降低。他表示,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行业问题提出新政策、新模式、新尝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认为,政策的制定应站在鼓励支持角度,不能给政府增负。需要整合资源,将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政策整合,避免重复。使优惠政策真正落地。目前市政领域相对饱和,而工业市场尚未打开,需要开放市场、培育市场、规范市场。鼓励创新、加大研发政策,出台国产设备扶持政策。
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指出,目前各部委出台的政策种类很多,但能够落地发挥失效的偏少。他建议在金融政策方面创新,增强民营资本市场活力。建立财政部清洁水基金、环境保护基金,由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降低资金整体使用成本。此外,他强调制定文件一定要抓落实,促进政策落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发生指出,土壤修复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行业竞争激烈,有的项目甚至会有70-80家企业参与投标,但真正有实力、有品质、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较少。而且国内修复企业的人才流动性过高。企业发展要考虑提高技术竞争力,降低能耗、修复效率,逐渐提高人员待遇。政策应扶持小而精的、技术能力高的企业。对于修复行业来说,需要的修复设备、装备种类繁多,因此装备租赁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认为,推进行业发展根源还是税收、补助等经济政策。但目前营改增以后,创新型高新技术环保企业的税收反而增加,不利于技术创新。行业整体面临着前期投入大、投资收益低的问题。同时,行业发展缺少环保人才。税收是核心,人才是保障。环保行业可引入融资租赁这类创新模式,以租代售,降低企业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陈健鹏认为,环保服务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环境监管体系改革,推进环境守法,形成有效环境需求,是前提和内生动力。工业治理领域的减排潜力很大来自于环境监管有效的提高,全面达标排放转化的市场。环保执法趋严,环保服务业市场需求才能激发,技术、模式自然会出现。要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排污企业应承担经济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指出,首先需要对现有节能环保政策,以及配套措施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梳理,还缺哪类政策,这样才能知道方向和着力点。在清楚判断的基础上,修正现有政策,取消不利政策,解决新旧政策的冲突。规范标准化应作为重点,标准由谁来承担,要建立责任、实施方法,明确国家、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责任。
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针对促进环保服务业发展谈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会后,环境商会将征集到的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政策需求、专家观点,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