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黄三角”加速重工业化 危及自然保护区

2010-08-31 10:50:09  

世界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即将淹没在人类重工业化的浪潮中。

在这片亟待保护的土地上,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与地表之下蕴藏的大量丰富的石油、卤盐等资源同时并存——它决定了这片“处女地”的今天与未来难以逃遁的宿命:一场重化工业的洗礼正滚滚而至。

1. 工业区扩容,自然保护区“调整”?

2010年夏天最热的日子里,距东营城区正北面约80多公里的渤海岸边发生了两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一是在久别34年后,东营北部海域再次迎来滚滚黄河水,东营刁口河也重新成为黄河“实验性”出海口。

启用废弃三十余年的刁口河,原因颇为复杂。原先作为出海口时,刁口河自然保护区水草丰美,黄河泥沙冲积出的陆地肥沃,但在被弃用三十余年后,海水侵蚀、盐碱化越发严重,植物大片碱死,陆地以每年近8平方公里的速度大踏步后撤,原先林立在陆地上的采油井已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为保护这片近5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再次引入黄河水已是当务之急。

而令人谈之色变的黄河“摆尾”则是启用刁口河的另一个深层原因。2007年冬天,黄河水利工作人员在野外勘查时发现黄河入海口已不知何时向北移动了近3公里,从1976年一直沿用的黄河清水沟出海口在距海岸约8.7公里处改变流向,向北偏移形成新的入海河道,而在原人工开凿的入海口隆起两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阻挡了河水流入莱州湾。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此前,黄河水利部门认为,延续千年的黄河“摆尾”已被有效“治愈”,但这一发现令人们意识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刁口河之所以作为“实验性”出海口,水利部门的设想是将它与清水沟交替成为黄河的固定出海口。上游来水大时启用清水沟,水量小时则开启刁口河闸门。

就在黄河水利部门紧张试验黄河交替入海方案一个月后,7月22日,与刁口河4.85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的东营港迎来开港以来第一艘4.5万吨油轮——这不仅意味着“立体交通”时代即将全面登陆黄三角,也意味着东营打造重化工基地的梦想已然破茧化蝶。

在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看来,“黄三角”迄今未被有效开发,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交通严重不畅。除目前正在建设的“四纵四横”中德龙烟铁路外,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期以来只有一条从省城通往东营的铁路,东营人均占有铁路只有10厘米;高速公路虽已于2000年开通,但同铁路一样未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状,难以发挥高速机动的作用;而于1983年建造的东营港长期以来只是作为胜利油田的自备港,装卸原油一年不超过20万吨,到2003年东营开凿的公共码头已接近瘫痪状态;而1984年建设的东营机场到2001年才开通东营至北京航班,但也仅限于每天一班,乘客稀疏。东营人自嘲,东营的交通颇像“盲肠”,进得去出不来。

一艘4.5万吨油轮的到来,显然只是从此打破“黄三角”平静的开始。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东营港将建造一座25万吨“岛式”油码头,新增万吨以上码头达到5个,而到2020年,港口的年吞吐量将达到5000万吨,未来则向“亿吨”大港冲击。

油轮停靠东营港的这段日子,港口腹地不远处的化工工业园区已一扫早年的荒芜,呈现出一片鼎沸——笔直宽阔的马路,路两边则是一道道栅栏和巨大的广告牌,看上去入园企业、化工厂的“圈地”已经初见规模,待建的工地上,大型运土车辆来来往往,一片繁忙;而已经投产的大型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呼呼有声的冒着烟。

一边是黄河水“实验性”改道,一边是一艘巨轮的到来——这两件事,表面看上去似乎并无任何关系,但在巨幅广告牌的后面、填埋着新土的园区一年前甚至数月前还属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眨眼间轰鸣的推土机已将湿地上的鸟语花香碾压得粉碎,代之以化工园区隆隆的机器声。

此消彼长,自然保护区的梦境,迅速被工业化的现实进程所打乱。

按照规划,东营港经济区最终将达到466平方公里——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开发区在扩容,自然保护区在“萎缩”。当地官员就曾含蓄地表态,保护区的范围将来可能要“调整”。

实际上,这个“调整”已然开始。

 

2. 狂热大炼油

东营人的梦想是最终上马“千万吨级”的大炼油。

作为重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千万吨级的大炼油对延长产业链、拉动当地GDP、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有其它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

早在2008年,东营市就萌发了上马大炼油的想法。这一年初,山东省及东营市分别与中海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营市随后在9月4日签署协议,其想法很明确,着眼中海油在渤海湾已达3000万吨的石油产量,期望分流到东营港一部分,上岸后就地消化。

同一年,东营港开发区管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督促抓紧编制中海油工业园产业布局和发展方案,早日启动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论证和报批工作。

东营市发改委主任张传胜介绍说,他们的做法是先期先争取建设千万吨级石油储备基地。该基地依托东营港和胜利油田的原油运输管网,与中海油合作,争取国家最终支持布点建设;在此基础上再上马1000万吨大炼油。

当时东营设想上马大炼油有两条路径,一是整合现有炼油企业,在整合中建设1000万吨/年的大炼油项目,二是引进中海油新建大炼油工程。

但中海油的整合之路并不顺畅,在将两家市属企业收编之后,整合戛然而止。随着时间的推延,新建大炼油的呼声越来越高。

两年后的今天,中海油业已完成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海油物流园区一期工程立项。

东营市市长张建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引进中海油后,我们已经把两个3万吨级的散杂货码头转让给它。同时,中海油再投资建设两个5000吨级、两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

张建华同时介绍说,在东营港临港产业区,中海油要建100万吨的原油储备基地,14万吨的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

作为二期,将建设12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及100万吨的乙烯项目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和海洋工程基地。根据中海油与东营市签署的《东营港码头库区工程及炼化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中海油目前已完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调研初稿。“千万吨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一体化项目有望进入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东营港开发区工作人员透露。

据中海油方面透露,其在东营港区的项目投资总额将高达450亿元。这一数字也与大炼油及相关配套的投资总额基本吻合。而建成后的效益亦非常惊人,据测算,大炼油项目建成后当年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00亿元,大乙烯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40亿元,后续产业年总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而利税接近100亿元。

以销售收入计,这组数字的总和几乎接近2009年东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

3. 脆弱的生态,匮乏的水

在充满诱惑的大炼油预期收入背后,是“黄三角”不堪重负的脆弱生态,尤其是水资源的匮乏。

据悉,大炼油需水量十分惊人。据“青岛石化基地产业规划”测算,“规划的石化基地区内规划用水量约4900m3/h。其中大炼油工程用水量约2800m3/h,石化基地发展项目用水量约2100m3/h。”若按此测算,大炼油加上配套工程年需水量超过4000万吨。

实际上,地处东营的胜利油田已经是一个耗水大户。据介绍,每开采1吨原油,需向地下加注1.3吨淡水,如果加上勘探、开采、运输及加工过程中的每吨原油需水1.7吨计算,1吨原油总耗水近3吨。2009年胜利油田开采原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791万吨,这意味着去年有8373万吨淡水被消耗。

这将是“黄三角”未来重工业化进程的稳患。

但是,谈起资源禀赋,不仅东营人颇为自豪,据说山东有位高层官员就曾开玩笑地说过,中国要是像欧洲那样一个省就是一个国家,山东凭着东营的石油就能“富可敌国”。但是东营政府部门许多人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一个问题:东营是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

2005年以前,时任东营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的兰光明曾多次撰文称,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腹地,为黄河退海造陆之地。由于成陆时间短,土地碱化严重,淡水资源非常贫乏。加之东营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37.4mm,全市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为296.5m3,是全国人均占有淡水量的10.9%。

兰光明说,东营每年90%以上的用水要依赖黄河供给,而其它可供水源中,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为0.72-1.47亿立方米之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8039.49万立方米。

如果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分配给东营的引水配额7.8亿立方米加上地表和地下水,东营的年供水量在9.32亿立方米-10.08亿立方米之间,如果按1999年东营全部需水量计算,实际需水在11.75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之间,缺口大约为1.67亿立方米-5.68亿立方米。

但近年来,东营在谈到自己的水资源时总是称“水资源丰富”。尤其招商引资时更是承诺“黄河流经东营市138公里,现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库95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超过8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