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18日正式发布,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获得正式的“战略性产业”定位。笔者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非“推陈出新”式的新老产业划断发展,而是一项“新老融合”式的系统性升级工程。
一项具体的建议是,在我国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需要为这七大产业本身制定产业增加值等直接指标,更要引入新兴产业支持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贡献度等间接指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至2015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2010年,这个比重仅为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同时提出,至2020年,七大产业的定位将明晰。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规划不可谓不细致、前瞻;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新兴产业不能仅仅定位于中国经济的新生代增量,而要兼顾中国产业经济既有的庞大存量。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迎来全面升级转型的重大机遇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大目标已经明确。在此历史阶段,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然不能“一骑绝尘”,脱轨于庞大的传统产业而“新老断层”;经济转型亦难做到“空降型”升级。
从七大新兴产业自身而言,其产业链以及消费市场相对已较成熟和完善。但如果从技术、生产、市场等多层面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无疑将大大拓展新兴产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注定是新中有旧、旧中出新的有机融合的渐进过程。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
如此,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壮大,才不致于成为产业格局洗牌式升级的短期幻梦,而是产业经济系统性转型升级的长期追求;同时,新兴概念亦不致于成为市场一时、一个板块的热点炒作,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动力引擎。
系统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述“新老产业有机结合”只为其一,其二是区域战略协调配合。当然,部委间政策的统筹衔接,以及具体措施的执行落实,有关政策规定已相当全面,此不赘述。
事实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对这七大新兴产业都不陌生。不过,七大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而集中亮相,而且定位于“战略性”产业,则是前无先例。这意味着,从国家经济战略的布局来看,七大产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弱。
全局层面要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在地方和区域层面,则要重点突出、有所倚重,而且区域间要协调配合。因此,各地方政府宜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早作抉择谋断。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