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联合国2009年首次大型气候谈判会议在德国小城波恩落幕。
会议为期两周,来自192个国家的2000多位政府代表、观察员参加了会议。作为今年一系列密集谈判的起点,各国需要开始起草《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气候协议,为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做准备。但在两周的大会、小组协商、双边对话之后,会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
不过,经过本次会议,各方争论的焦点已浮出水面。
最为尖锐的一个问题是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负有最大的排放责任和能力,需要在国际气候保护行动中做出表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的报告显示,要避免2摄氏度以上升温带来的危险后果,发达国家到2020年需要比1990年削减25%-40%的排放。在这次波恩会议上,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应当至少是40%。面临海平面上升淹没之危的密克罗尼西亚等小岛国家甚至呼吁减排45%。
但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并没有得到回应。迄今为止,大部分发达国家尚未主动拿出数字来。在已经公布了中期减排目标的国家中,只有挪威、瑞士等国达到了25%~40%的范围,而有的发达国家甚至允许自己进一步增加排放,比如日本拿出的可能范围上限是增排4%。根据绿色和平的计算,综合现有的各国减排目标,到2020年发达国家只能做到4%~14%的减排,大大低于保护地球气候所需要的行动力度。
在会上,很多发达国家拿美国当挡箭牌。美国新任气候特使托德斯特恩表示,美国“愿意并且正在努力”积极参与谈判。目前美国的减排目标尚在讨论之中,奥巴马总统早先提出到2020年美国排放量会恢复到1990年水平,新的气候与能源议案(草案)给出的减排范围不到10%。不过,发展中国家依然对美国的态度转变给予积极回应。按照一位中国代表的话来说,毕竟“美国现在的目标是排放下降”,而前总统布什的蓝图是“美国仍将处在排放上升的路线上”。
另一个焦点是气候资金。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足够的支持,特别是要拿出充足、及时的气候资金。若要发展中国家下一步制定计划、谋求低碳发展的讨论取得进展,有多少资金来做减排、如何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并“可测量、可汇报、可核实”,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得到清晰回答。欧盟等发达国家却提出了不同的顺序,要求先看到具体的行动计划,再决定提供多少资金进行支持。
会议的一致看法是,在6月份的第二次波恩会议上,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气候资金等问题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