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国北京国际环保展上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也开始关心自身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中国消费者对于具有环保认证的产品更感兴趣,其中,节能家用电器、环保建材和节能灯泡等产品最能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这份报告的出炉,不仅使我们对自身的消费行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国公众对于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必将以“钞票投票”的方式影响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行动,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当前我国公众日益强大的绿色消费原动力,来源于对全球气候变暖形势的危机感,更来源于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问题,把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环境和健康得到有效保护,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作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
近年来,老百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更多来源于大家对生存环境与自身健康的重视。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环境污染治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命题,而是与自身生存环境和健康息息相关的大事。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也成为环保工作的重点。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不合格的水,近1/5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也较为突出。调查表明,国际上确定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危害到了农产品。这些埋在我们身边的健康炸弹也急需得到有效控制和逐步消除。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人类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公害病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因此,各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在美国,像医治病人一样,对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进行治疗的服务已经悄悄流行起来,在这样的环境健康诊所里,“坐诊”的咨询师要对环境健康问题“望闻问切”,他们将邀请各界人士到诊所讨论遇到的环境问题,如大气和水源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等,最后会像普通诊所的医师一样,开出一张详细的“药方”作为补救措施。
而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媒体有关室内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健康负面影响的报道宣传,很多老百姓懂得避免装修污染,同时对工农业给饮水、空气、食品造成的污染也“敏感”起来,但对于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将造成多大负面影响仍然缺乏系统认识。其实,不仅老百姓认识模糊,就是相关的部门、科研机构也一样“说不清楚”,专项的治理更是无从谈起。
环境健康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与当地的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问题一旦发生,又将引发监测、认定、问责、赔偿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环境引发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建立统一宏观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监管机制,还特别需要国家各主管部门有力的分工协作机制。根据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我国将建立环境与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控制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同时启动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与环境及健康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
对于中国的环境健康事业而言,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然而与此同时,任务仍然艰巨。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应将环境科学、预防医学、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的专家联合起来,开展合作研究,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通过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调查和基础研究,摸清我国环境与健康的基本情况,争取尽早制订环境与健康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相应的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的技术认定机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与健康的法律法规制度。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