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环交所的构想,搭建起这一平台,就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机制与金融化手段,解决中国的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给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提供一个真正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中国的CDM项目能找到合适的买家,实现合理的价值,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危机波及碳交易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同样也造成了碳市场的低迷。
目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趋缓,减排量减少,减排需求已经走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买家也撤出了这个市场,导致投机活动减少。更有一些买家资金链吃紧,将减排权低价出售,使得短期内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局面。而欧美国家碳交易市场目前存在一级、二级价格倒挂,促使更多的交易者没有动力再做买卖。
多年从事CDM项目操作的大唐水电物资公司CDM办公室主任唐人虎就介绍,目前碳交易的价格下降已不容置疑,已经进行的交易有部分还在继续执行,而另有一些甚至都暂停了或处于重新谈判的阶段。一些买家已经退出了碳的市场,很多买家处于观望状态。
“就算有一些买家愿意购买CDM项目,因为金融危机他们也很难融到所需的资金。”唐人虎说,“2年前像大唐这样的业主,项目也比较多,质量也比较高,买方蜂拥而至,当时市场是一个彻底的卖方市场;但现在已经出现变化,我们也需要适应新的市场。”
政府助推国内碳交易起步
尽管国际市场上碳交易陷入低迷,处于襁褓阶段的中国市场碳交易仍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孙翠华就表示,发改委在今年的工作当中,仍会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目前正从几个方面来推进这项工作:一个方面要认真地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这业已在各省市开展了相关工作;同时,今年我国还将重点推动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即是推行碳交易。
据发改委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大概已有1900多个项目已获得批准。在EB(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也已达492个。我国年减排量占全球的56.72%,始终居全球第一,项目数也是世界第一。而注册项目的总减排量,到2012年大约有21吨二氧化碳的当量。
项目因转让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应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利用国家所分收益的分成,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只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目前已收取了将近30亿元。发改委正在研究把这些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关规则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
此次成立的中国CDM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在政府主导下促成多方交易的碳交易平台。据北京环境交易所CDM信息服务与生态补偿促进中心副主任郭健介绍,其介入的范围目前是从业主拿到发改委的批准和项目本身环评的批复以后,再协助业主做项目概念书,然后找到买家,最后撮合成这个项目。由此可让买方、卖方、服务方、中介咨询机构在这一平台上找到更可靠的信息,进行更多的比较,做出更好的项目判断,发现更公平的价格。
尚需金融支持
尽管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已经起步,但是不少专业人士仍表示,中国的碳交易发展尚需金融支持。
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总裁路跃兵认为,金融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提供很重要的支撑作用。这需要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支持。金融机构要能够创造和捕捉在低碳经济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各个环节上的价值。
“目前,财政政策要发挥作用,对低碳经济的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的政策支持,并可提供财政担保。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信贷倾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而言,应该让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司尽快上市。另外,要成立各种各样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基金。”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指出。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