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而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从率先探索的上海和保定,到积极谋划的珠海、德州和贵阳,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低碳步伐。今天,本版刊登一组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我市低碳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低碳经济及其由来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宗旨是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碳中性”,即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CO2与人为吸收CO2的动态均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期通过减少资源耗费,提高资源生产力,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通过开发、应用并出口前沿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英国在环境友好、可持续、可靠和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中占得先机。“低碳经济”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
发达国家均支持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利用其管理、技术、制度等方面优势,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获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争取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大家庭建设,共创可持续未来”,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多哈回合谈判、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议题。第一阶段会议主要讨论气候变化等议题,各成员领导人先后发言。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言中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建议。
近来,气候变化引起亚太地区各国普遍关注。气候变化事关亚太地区的发展,事关亚太地区全体人民的福祉。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一些有益倡议,采取不少积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推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
——摘自胡锦涛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部分国家和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做法
英国
2003年2月24日,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白皮书强调要通过科学创新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含海浪、潮汐能)、生物质能、能源作物、太阳能、太阳光电、燃料电池等,并确立最有可能产生实质性突破的几个技术领域:二氧化碳吸收;能源效率;氢的生产和存储;核能(特别是废物处理);潮汐能。
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承诺了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长远目标。发布《气候变化法案》的同时,英国还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指出低碳革命的影响之大可以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
日本
2004年5月,日本公布了“新产业创造战略”,将燃料电池等7个领域作为重点,目标是到2010年燃料电池的市场规模达1万亿日元,2020年达8万亿日元。
2004年11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一项新环境税计划。该计划旨在加速减排温室气体,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根据新环境税计划,日本每户居民每年将缴纳3000日元环境税,以帮助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会议再一次强调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并进一步勾画出了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
欧盟、加拿大等
欧盟在2004年3月已完成主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定工作,制定了排放权交易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许多发电厂、石油精炼厂、钢铁厂等都将从2005年起须持特殊许可证,方可排放二氧化碳,以及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2004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已批准8个欧盟成员国的废气排放计划,限制性分配了这些成员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欧盟排放机制(EUETS)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被看作是欧盟25个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该机制对欧盟成员国内从事能源活动、有色金属的生产和加工、建材工业(如水泥、玻璃或陶瓷生产)、纸浆、造纸和纸板生产的1.2万个设施的二氧化碳排放实施上限限制,约占欧盟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6%。欧盟确信排放贸易机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欧盟实现京都目标的成本减少35%,相当于到2012年每年13亿欧元的收益。
2006年“欧洲委员会行动计划——实现能效潜力”推出,该“计划”推出70多种行动,在欧盟内推行6年,使能效显著提高,委员会估计其作用到2020年实现降低能耗20%。其中优先行动包括引进新电器效率标准、修订能源标签规则、更严格的建筑能源运行标准、立法以确保汽车排放达标。
2007年6月召开的G8峰会上,气候变化是三大重要议题之一。这次峰会就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方提出的关于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降低50%的建议达成了协议。
美国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一向与其他国家相左。由于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但是在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美国吸引的风险资本和私人投资最多,生产税收减免等联邦法规也对开发和利用可持续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战略规划,新规划将通过捕集、减少以及储存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该计划中包含的技术有氢能源、生物提炼、清洁煤、碳储存、核分裂和聚变能等,这些技术以最基础的方式转化为国民经济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保证能源安全、空气污染以及其他紧迫需求。
2007年,美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尽管该法案受到了广泛争论,但可以看出,发展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思路已经得到了美国政府部分高层人士的重视。
在不久的将来,低碳技术与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低碳保定寻找“吐纳秘笈”
对那些“大排量”城市而言,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迅速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低碳排放“秘笈”。
在中国,河北保定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2008年,“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了这座城市展示自我的新名片。
何谓“低碳保定”
建设“低碳保定”,就是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该市规划,力争用2至3年时间,将保定建设成国内首座在照明、供热、取暖等各个方面大范围应用太阳能的城市,力争到2010年,全市每年节电4.3亿度,节约标准煤11.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
为此,保定市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措施。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保定50%的公共场所、40%的生活小区、40%的旅游景区完成了太阳能应用改造。
在保定,最醒目的改变莫过于城市的交通灯和部分路灯头顶都加上了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同时,住宅小区也是改变中的一部分。
新世纪花园小区是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小区,其太阳能应用改造工程分为三期,从2007年3月开始进行,目前庭院灯、景观灯和部分光热设施都已改造完毕,一个新建3KW的微型光伏电站已担负起为中心监控室供电的责任。
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
“中国电谷”将打造成一个以电力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和企业群,重点发展风力发电的产业链、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节能产业链等七大产业园区;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商务服务到产业制造,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条,为国家提供一个可再生能源和节电产业的战略发展平台。
近三年来,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增速保持在50%左右。
“中国电谷”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60亿元。在2007年,以兵装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开始在保定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在风电产业上,保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片生产研发基地,建立了集群环境最优的风电产业体系;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天威英利作为国内光伏企业龙头,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体系。
低碳城市项目
保定在寻找低碳排放“秘笈”的道路上并不孤单,它的身边有WWF这样的合作者。
2008年1月28日,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试点城市。
根据WWF和保定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在“新能源产业带动城市低碳发展”的原则下,双方的合作将重点集中在:新能源产业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引入;保定市成功经验的国内外推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力建设。
WWF将通过项目促进保定可再生能源及能效产品的出口和应用,对项目进行国内外宣传和推广,并为项目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保定市政府则将为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和人力物力,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WWF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00万支持者和活跃于90多个国家的网络。
在另一个试点城市上海,WWF将与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时,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此外,WWF还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推进生态建筑发展的政策研究,选择具体的项目进行示范。
除了这两个城市的试点外,WWF还将在北京开展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项目经验总结与推广。
上海建设“低碳经济实践区”
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已着手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上海将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另外,上海世博园区目前已在低碳发展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据了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其途径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开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近年来上海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有步骤地关、停、改了一批小冶金、小钢铁、小建材和小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完成产业结构项目571个,实现年节能量约100多万吨标准煤,2008年上半年又完成结构调整项目140个,从1992年到2007年综合能源强度由3.8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83吨标准煤/万元。在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方面,从2005年起,上海市科委设立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支持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先后在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部署了200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上海的低碳发展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了解,2007年上海市能源消费量达9700多万吨标准煤,2008年预计将突破1亿吨标准煤,目前上海的能源终端消费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而化石能源的消耗必然引起碳排放量的增长,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链接
上海首个低碳办公示范区研发中心诞生
上海新春低碳建筑座谈会推出了“印象钢谷?罗森宝工业研发中心”,巧妙地将素混凝土、玻璃和钢三元素组合运用,引入低碳设计理念,从起点上达到“低碳”界线,即低碳设计、低碳建设、低碳排放,从而树立低碳办公建筑的示范样本。
“印象钢谷”的墙面选择素混凝土,节省了一次性瓷砖贴面、花岗岩大理石和粉刷层,避免了开采石材时对大自然造成的人为破坏。“印象钢谷”的钢材料则来自于宝钢,而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元素,既增加了建筑的室内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又增加建筑本身的通透灵动感,坐收室外绿化景观。
最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的车库,减碳建筑的样板区之一。“印象钢谷”车库的地面被抬升了2米,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地下式的车库,形成了垂直方向双层绿地,营造了不同的组团景观。而采用半地下形式车库,使8088平方米的车库减少了钢材与混凝土的用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低碳建筑”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
相关新闻
我国将推行低碳示范区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中国将推行“低碳示范区”做法。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在北京举行的“气候酷派媒体系列研讨会”上,透露了这一消息。
如果按照以前的做法,要想申请设立低碳示范区,像钢铁、水泥等这样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就无法在低碳示范区里“立足”,因为他们与低碳理念相悖。而此次,国家发改委将一改传统做法,从能源使用效率的角度,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推行“低碳示范区”的实施。不管是什么企业和产业,只要能源使用效率高,尤其是其能源使用效率走在了世界前列,就当之无愧为“低碳”企业,这样企业集中的区域,就可以成为低碳示范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着手制定低碳示范区的相关标准和准入条件。
我国首个碳补偿标识发布
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设计注册的我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去年12月已发布。这意味着日后公众只要愿意加入“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或者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即可获得碳补偿标识。
碳补偿标识是中国绿色碳基金捐资人实践低碳生活的一种证明,表明捐资人消除了个人排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碳补偿是公众捐资给专门机构,以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自愿行为。
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于2007年7月,是以支持林业碳汇事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特别发起建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捐资2.2亿元,在全国10多个省区实施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0多万亩。个人向中国绿色碳基金捐资也相当踊跃,目前共有700多人次捐资逾60万元,参与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造林项目。为鼓励和证明个人捐资者参与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国绿色碳基金向捐资人授予碳补偿标识。该碳补偿标识已于2008年9月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保护。
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固定二氧化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据测算,在北京一亩林地一般一年可以吸收0.5吨二氧化碳,如果长势良好的话,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将提高到每年1.2吨。根据捐资人出资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获得了多少二氧化碳,“消除了多少碳足迹”。公众可以登录“中国碳汇网”,自愿捐资,“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