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05年,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成立新能源设计部,为风场和光伏电站提供并网设计服务。2007年,洪树蒙在大举发力风电并网设计市场的时候,还没有忘记在新能源的主营业务外,
从长三角、内蒙再到大西北,新能源高热。光环中有哪些阴影,又有哪些黑马公司将胜出?
文 | 刘嘉偌 本刊记者 陈建芬 见习记者 虞立琪
“风光”悖论
撇开对新能源大而无当的浮夸与鼓吹吧!来审视与检讨光伏与风能产业发展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悖论、甚至怪现象
采访 | 刘嘉偌 本刊记者 陈建芬
文 | 刘嘉偌
有点上世纪末IT和互联网刚井喷时的意思了。创业者在飞机的公务舱里咀嚼汉堡,思虑万千;头油发亮的销售人员在街旁高声电话,“没有比这更低的备件价格”;高原戈壁和近海船舶上,钢缆牵引着雷龙大小的风机从工程师安全帽顶滑过;宅了很久的技术学者,与地方官员们在生产线剪彩仪式上觥筹交错;而刚募集到钱的投资人,手拿德州仪器出品的商务计算器边高兴边焦虑,项目决定心情。
迥异的行业,没变的是群像喧嚣、矛盾纷呈。这回是以光伏和风力为先锋的新能源。
《中国企业家》记者兵分几路,下江南、上塞北、探西部,力图探寻当下在中国热得烫手的新能源的真实产业图景。
真实图景是什么样呢?试举两例。
记者A跑江南。在总部位于太湖畔的尚德电力,他见到了“光伏英雄”施正荣。施博士非常忙,不久前给奥巴马总统写了封信,表示对新能源产业的信心与热情;这几天则先后接待了刘琦和刘振亚,前者是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在公司考察了整半天,后者是国家电网总裁,“双方交流了三个小时”。氛围洋溢乐观。长途客运随后把A记者从无锡运到了嘉兴,这里有太阳能行业的另外一家大企业昱辉。工作时段,记者绕已扩建到四期用地的厂房转一圈,安静得听得见麻雀叫,生产线应该是都停了,说“产品卖不出去,裁了2000多人,银行也在跟着急。”
去西北的记者B,也体验到了两极。之前在上海旗忠网球中心旁举办的2009风力发电论坛上,弥散着痴迷、狂热味道,新能源领军人物登场发言时,谋杀菲林程度接近摇滚巨星。然而在甘肃由酒泉市所辖的瓜州县采访风电场时,场长和工人却异口同声“不发全亏,发电亏半”,认准了风场至今还是板上钉钉的赔本买卖。而更大的背景是,这里将成为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地方官们一说起“乘风借光,打造陆上三峡”的梦想,便眼射光芒。
是啊,这就是眼下斑驳的新能源景象。不少信息与判断很难兼容,甚至完全对立,还有一些困惑是常识性的:如除去上述已提及的省份,另据不完全统计,西北的新疆、宁夏、陕西,西南的四川,华中的河南,华东的安徽、山东、江西,华南的广东、福建都表态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一个行业,会有那么多基地吗?
从长三角到大西北,新能源产业浩浩荡荡;从地方政府到VC/PE甚或某些投机者,人们发展参与的热情远远大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无意以“泡沫论”将新能源打一闷棍,但撇开对新能源大而无当的浮夸与鼓吹,去审视与检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悖论、甚至怪现象,是必要的。
说到底,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只能是那些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将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持平、甚至更低的企业。关乎新能源产业前景的根本,是“成本”。
悖论1:倒闭狂潮和产能疾进同时上演
先来看下6月27日河南当天的行业新闻:林州中升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点火,欧美亚光伏100兆瓦单晶硅及切片生产线剪彩,新能光伏40兆瓦薄膜电池投产。“已经不是单个单个多晶硅或薄膜生产线在启动了,一条条的产业链在上,从硅料到切片到电池片再到组件。”(引自新华社某篇稿件)河南省发改委预计,到2010年洛阳高新区将形成9000吨多晶硅、1000兆瓦硅片、15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1000兆瓦电池组件产能。
颇有些意思,三四个月前光伏业还是咸鱼一条,国内近八成企业倒闭,所有公司都限产或停产,裁员大刀凶猛,龙头尚德裁了4000多人,昱辉阳光裁了2000多,产品堆在还有油漆味的仓库没人要,老板见了银行的人绕道走。行业观察家史博士表示,金融海啸和西班牙市场的坍塌是光伏产业一片狼藉的主因。中国光伏制造曾完全依托于国际市场,2008年2000兆瓦的组件年产能,只在国内安装了40兆瓦,维持了2007年98%的出口局面。“金融海啸后,欧美政府补贴急剧缩水,像西班牙,2009年补助安装量从2008年约占世界一半的2500兆瓦猛降到400兆瓦。派对结束了,少胳膊的少胳膊,缺腿的缺腿。”
但受益于“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的先后出台,内需启动,投资者和投机者们觉得机会又来了。
记者我们看不清各地宣布的诸多光能投产计划里的百转千回:哪些是假消息,放给公司上下游合作伙伴看的;哪些是配合地方政府的演出,哪些是债权人压力下的烟雾弹;又有哪些是扎实的投资行为。笔者只知道,截至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多晶硅产能已超过14万吨/年,而2010年世界预计需求不到8万吨。内需也许能消化库存和已有生产线,却覆盖不到各省市今年下半年的大量新增产能。
更何况,品牌制造企业和电站投资商已通过战略协议锁定合作,像尚德电力将在未来三年内,与中国华电一起在西部、长三角联合开发总量500兆瓦的项目(值得指出,国内光伏电站现在的发电总量不会超过100兆瓦)。华电新能源负责投资、建设、营运,尚德负责电池组件、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赛维和英利也在走相同的路径。这么说吧,假设海外市场继续稳定,而内需项目又被品牌企业锁定,那么新投产项目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产能疾进的不止是光伏。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施鹏飞向我们介绍,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很可能将会调整到1.5亿千瓦。受此信息刺激,前几年不足十家的风机制造商已飙升至百余家。设备制造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的武钢董事长公开下的判断是,“行业整体过热。”
数字支持他的论断:中国2008年的风电新增装机是630万千瓦,较之前年翻了一番。2009年估计会在900万左右,“但到年底总装厂商的生产能力很有可能超过1000万千瓦。”什么概念呢?金风、华锐、东汽三强的年产能都在200万千瓦以上,差不多锁定了600万千瓦的市场需求,剩余80多家总装企业,将不得不为剩余的300万千瓦市场份额刺刀见红。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的蒲实则笑称,“三强日子也不好过的。”前两年是抱着现金排队买配件,现在是与其他总装厂家面对面竞争,利�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