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中国将面临干旱、洪涝、热带气旋与风暴、沙尘暴、寒潮与冻害以及高温和热浪等气候问题,生态和环境形势将十分严峻。因此,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对敏感领域和敏感部门的影响,是采取有效适应措施的前提。
第一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论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等方面造成了重要影响,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
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无疑要考虑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深化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将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要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保证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地方或区域科学发展规划之中,将适应对策与其它政策有机结合。
尽管气候变化的方向得到肯定,但区域性的细节、发生时间仍有不确定性。加强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丰富气候变化影响知识十分必要。需要丰富关于适应选择更具体的信息和技术,需要加强脆弱性和适应技术评价。在适应技术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应将适应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各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
中国地域广大,生态类型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增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促进国际社会最终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