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环境产业将迎来第二轮发展高潮

2009-07-31 02:26:49  

中国经济时报社编辑、记者  李鹏

    形势的发展几乎超出所有产业界人士的预料。11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政府以国十条为主要内容、以4万亿为投资标的的经济刺激方案频繁出台,并迅速引发产业界的热议和冲动。

    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镇治污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推进相关改革,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城镇治污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这两个关键词让环境产业界兴奋不已。因为,中国环境产业界正在全球经济寒冬的困扰下,在国家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的鼓励下,寻找突围和大发展的新机遇

数字目标非常明确

    事实上,对国十条和4万亿,政府高层官员的表态比媒体的报道要低调得多,他们将宏伟目标化解成了具体的数字目标,给审慎思考的产业界人士提供了理性的思考方向。

    11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高规格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将对改善城乡水环境、推进水污染控制和处理进行大规模财政补贴。

    仇保兴副部长直接地指出,“城镇污水处理收集管网不足是严重制约中国污水处理的主因”。

    仇保兴副部长透露,财政部对除沿海发达省市之外的22个省区市进行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财政补贴;“十一五”规划期间管网建设每公里奖励20万元。中央财政预计“十一五”期间补贴总额约350亿元以上。

    “每公里20万元可以看出财政支持的力度有多大”,一位环境产业界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国十条和4万亿是一个整体性的经济刺激方案,针对管网建设能提出这样一个具体的、肯定的支持额度,“实在难得”。

    11月14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首次公布了今年新增1000亿元投资方向,可能涉及环境产业的有两个说明:一是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250亿元;二是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安排了120亿元。

    穆虹副主任特别说明,到2008年年底前,国家专门安排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用于环境建设。一是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的建设,安排了50亿元投资;二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安排了10亿元投资;三是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的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还特别安排了25亿元投资。

    国家财政对产业投资的撬动作用不言而喻:不仅昭示了国家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向产业界送出了“真金白银”。

    让环境产业界敏感的数字还有金融配套贷款的安排。11月12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新华社记者问时表示,央行近期将指导政策性银行在年底前再追加贷款1000亿元。

    同时,中国最主要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12日宣布,年底前将增加400亿元信贷,投向扩大内需的四大重点领域,其中一项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滇池、太湖治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支持力度。

    国家开发银行江苏分行一位副行长告诉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政策性银行投资环境产业的步伐其实是在加快,因为环境产业属于金融风险较小、金融杠杆效应较大的行业,而且,环境产业投资符合国家环境和产业政策,更得到江苏等发达省份地方政府的支持。

    其实,环境产业界的最大信心,一直是中国环境产业市场的巨大和快速发展。在国十条和4万亿的新形势下,中国环境产业市场的开放正在加大。

    11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适时指出了新形势下环境产业的近期目标。

    姜伟新部长指出,当前,首先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36个大中城市要力争明年底前实现污水全收集和处理;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扩大全国县城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使全国90%以上县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其次,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确保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的同时,加快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以上两项,今年中央追加投资补助资金50亿元,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进行任务分解和计划下达工作。”

环境、经济“双赢”可期

    在环境产业的思想者眼中,国十条和4万亿,预示着一个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可能性。

    “我们还记得,1998年金融危机时,作为应对之举,中国政府掀起了第一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1998—2004年短短7年间,国家安排了581亿元的国债资金,拉动了1927亿元的投资规模,支持了1200多个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此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有数千亿元的投入。应该说,1998-2008年的十年,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黄金期’”。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作为中国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拓荒者,他向记者介绍了这段环境产业发展史。

    “中国需要借此机会弥补‘环境赤字’,开启环境保护第二个‘黄金十年’。”骆建华秘书长说,多年来,中国积累的“环境赤字”太多,环境投资缺口太大,以致于每个五年计划都难以完成规划目标。这次国家继续把环境作为一个投资热点,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则不仅可收拉动内需之效,也可达到改善环境之目的。果真如此,中国的环境保护就有可能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来看,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5%-2%左右,这是控制污染的必要条件。环境产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日本、美国都是如此。

    反观中国,污染治理投资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1010.3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2388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25亿元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这表明,来自国家层面的环境投资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骆建华秘书长认为,“经济寒冬”与“环保春天”之间并没有多大的距离。

    伴随经济转冷,中国高耗能产业扩张已急剧减速,“两高”行业开始收缩。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以来,高耗能产品产量开始下降,粗钢、乙烯、塑料、化纤、烧碱、纸等产品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水泥、玻璃增速明显降低。与此相应,今年3月以来,中国电力消费增幅一路走低。

“对于这种现象,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是一个短期现象,抑或是一个长期趋势;也难以断言中国从2003年开启的‘重化工时代’已经嘎然而止,重化工产业走到了尽头。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绝好时机。我们可以放手来做多年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使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赖重化工业扩张,那么就有可能把这场经济危机推演为环境转机,经济寒冬或许能催生出一个明媚的环保春天。”骆建华秘书长认为。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