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环境保护发展之外交篇 风云际会 纵横捭阖

2009-07-31 02:26:50  


  当今世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当前,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却已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面对这一障碍,人类不得不全力应对,力寻出路。加强全球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成为人类必然的选择。

  于是,当面对诸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森林砍伐、有毒化学品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时,各国为此而举行的国际环境会议数不胜数,为此而制定的各种多边、双边环境协定、协议汗牛充栋。

  在这样的场合,中国的身影显得特别引人瞩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全球环境外交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离开了中国的参与和贡献,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一步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中国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也带动着中国环保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与日俱增,许多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贡献,目前已经到了为国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重要历史阶段。

  环保国际合作 助力中国和平发展

  环境外交是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解决全球和区域性环境问题而在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或其他外交场合所开展的双边、多边环境合作、国际交流和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外交手段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总形式。

  在国际环境外交方面,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被动参与、接受、适应,到维护、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的过程。

  回首往事,一个个历史镜头闪现在我们面前,中国参与环保国际合作进程的历史脉络由此清晰呈现:

  镜头一:

  原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了1972年6月5日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也成为中国环境外交在世界舞台上的“首演”。

  解读:

  1972年~1979年,是中国环境外交初登舞台阶段,中国开始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进程。

  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正式走向世界,正式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与管理体系。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成立,中国于1976年在UNEP总部所在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设立了中国常驻UNEP代表处。

  但这期间,中国对环保国际合作和管理体系基本不了解,参与活动极少,游离于环保国际合作与管理体系之外。

  镜头二:

  1980年,中国与美国签署了环保合作文件,由此启动了中国双边环保合作进程。

  解读:

  1980年~1992年,是中国环境外交加深了解、稳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时期,“开放和引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与此相适应,中国对环保国际合作和管理体系的了解更加深入,参与了一些主要的国际合作活动,积极引进是环保国际合作的主旋律。

  这期间,以双边合作、国际组织合作为主渠道,以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经验、引进资金与技术为主,国内环境政策也随着环保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汲取了大量国际经验。

  中国相继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保护臭氧层公约》等核心国际环境公约。

  镜头三:

  2007年9月,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20周年庆典大会上,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代表中国接受了“臭氧层保护国家实施奖”。

  解读:

  1993年~2005年,中国环境外交进入第三阶段,即积极务实、维护权益、争取利益、拓展合作阶段。

  以参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起点,中国的环保国际合作开始从被动“接纳”转为主动“参与”,多边、区域和双边环境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的环保国际合作呈现出积极务实的特点。

  1997年中国宣布要做“负责任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意味着要承担与自己国际能力相符合的大国责任,对外积极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国际形象,履行与中国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对内采取“以外促内”,继续加大引进大量国际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力度,促进国际环境保护工作与国内接轨,提升水平,加强能力建设。

  镜头四: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环保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重大战略并重,提出“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地球家园的12字方针。

  解读:

  从2006年开始,中国环境外交进入第四阶段,也即新的历史阶段。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为起点,以“历史性转变”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环保国际合作12字方针为标志,中国环保国际合作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落实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历史性转变 带来历史性机遇

  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隆重召开。

  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增长同步,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三个历史性转变”为包括环保国际合作在内的我国各项环保工作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引领环保事业发生深刻变化。

  在促进中国环保实现历史性转变的进程中,中国环境外交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为环保中心工作服务,为实现历史性转变服务。

  2008年12月4日,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五大共识,成为中国环境外交最新成果的一个缩影。

  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浪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保合作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的重要议题。

  此外,在加强环保国际合作的同时,中国还充分利用参加多边国际会议、双边会谈、区域合作等平台,宣传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环保历史性转变全面推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舞台宣传环保历史性转变。

  环保国际合作 新战略应对新形势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环保国际合作作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重大战略并重,强调“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2字战略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环保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中国高层政务活动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

  中国环境外交在新形势新阶段下需要新战略。

  为此,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积极合作解决双边、多边、区域及全球环境热点问题。

  在解决双边和跨界国际环境问题上,中俄合作堪称典范。

  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中俄两国建立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环保分委会合作机制,在跨界水质联合监测、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合作进入了全面、务实、互信合作的新阶段。

  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中国积极参与多边环境进程,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国际环境合作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2006年10月16日~20日,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第二次政府间审查会议(G A P -IGR2)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成为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又一例证。

  环保国际合作 硕果满枝

  30年光阴荏苒,换来环保国际合作硕果满枝。

  首先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环保国际合作迅速发展,合作伙伴遍及全球。

  在多边合作领域,到2007年,中国加入了50多个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出的14个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环境公约中,中国签署了13个。

  在区域环境合作中,中国坚定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8字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发展与本区域各国的环境友好合作关系,积极促进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东盟—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部长会议等机制的发展。在跨区域环境合作领域,通过中国和区域组织的共同努力,架起了亚欧环境合作、中欧环境政策部长级对话、中国—非洲环保合作、中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环境合作等重要的跨区域环境沟通与协作桥梁。

  在双边合作领域,中国充分发挥与相关国家环境合作的主动性。中国与4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保合作文件,初步建立起覆盖五大洲的双边环境合作框架,合作范围涵盖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领域。

  其次,通过环保国际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理念、技术与资金,为中国所用。

  经过艰苦谈判,在《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建立了有效的资金机制,发达国家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中国在此领域获得的赠款超过8亿美元,这对中国家电行业的更新换代、家电产品出口、农业相关领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中国环保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果的一个集中缩影。

  加强环境保护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外资加快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环保国际合作十分重要的领域。通过与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密切合作,以及与欧盟、经合组织、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区域与双边项目合作,中国环保国际合作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中国环境保护整体能力和水平提高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整个“十五”期间,仅原国家环保总局范围内引进的外资赠款就超过5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再者,实现以外促内,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环保国际合作实践中,在持续的国际资源配给下,不断引入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在经济政策调整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中国已开始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此外,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对中国环境与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值得世界称道。

  国合会由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具有卓著影响力的中外双方委员共同组成。多年来,国合会致力于中国环境与发展政策研究,取得了众多积极成果。国合会的贡献与影响,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一种独特效应,即促成中国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经验“双向共享”,促进全球环境与发展事业向前发展。不仅如此,国合会还全方位宣传了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和成就,在中国环境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特殊的平台、桥梁和窗口的作用。

  2008年11月,以“机制创新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四届国合会第二次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合会专家学者结合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宝贵建议。

  这是国合会的又一个新起点,因为中国环境外交、中国环保国际合作没有终点。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