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缓解资金“瓶颈”制约 蠡湖成太湖治理鲜活样本

2009-07-31 02:26:53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被视为公益性事业,投入全部由政府包揽。虽然各级政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看仍然难以满足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缓解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瓶颈”制约?

    面对这个问题,无锡市在蠡湖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有价资源”的理念,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用经营环境的思路来破解治污难题,走出了一条“加大治污投入——提升生态价值——实现土地增值——持续改善环境”的新路子,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对于蠡湖来说,其巧妙经营环境“资本”、发掘文化内涵、让群众共享治理成果,也为太湖治理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太湖明珠”一度污染严重       蠡湖,是浩瀚太湖伸进无锡市的一个内湖,自古就是调节无锡市地面水的天然枢纽。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筑塘养鱼、兴办工业等,蠡湖已成为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

    长期致力于水环境治理跟踪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年跃刚用5个方面的事实,描述了当年蠡湖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第一,蠡湖是太湖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水深只有两米左右,淤泥厚度就达0.6米~0.8米,淤泥量约为360万立方米;第二,蠡湖是太湖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湖体深入无锡城区,梁溪河等几条与蠡湖相通的水域大量注入污水,均为劣V类,严重污染蠡湖的水质;第三,蠡湖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第四,蠡湖面积日益缩小,从9.5平方公里缩小到6.4平方公里,水容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种植、养殖活动又加剧了二次污染;第五,湖滨带丧失了水生植物的生境条件。

    如何才能还蠡湖一泓清水,重新擦亮蠡湖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这是无锡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做出的重大抉择。

    在系统考察、认真学习国内外淡水湖泊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无锡市明确提出“科学治太、铁腕治污”的目标,把蠡湖综合整治作为太湖水环境整治的一期工程率先实施。从2002年以来,按照“清淤、截污、调水、修复生态”的整治思路,全面实施了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五大工程。

    巧妙经营宝贵环境“资本”  
    蠡湖的大规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高,投入大。据测算,全面实施蠡湖水环境治理工程,需要筹措资金50多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一度让不少人对蠡湖的治理产生疑问:钱从哪里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锡市另辟蹊径:以经营环境为手段,把环境要素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来看待,通过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环境要素增值,逐步探索出了环保投入与偿还的新模式。
2003年以来,无锡市限制性地开发了两处地块:蠡湖新城1号地块682亩土地,拍卖价从9.58亿元一路攀升到16.14亿元。为全面开展蠡湖环境综合整治筹措到了必需的启动资金。后来,无锡市又把蠡湖2号地块1000亩土地成功拍卖到30亿元,比整治前土地价格增值了10多倍。为此,政府建立了高效的资金运作平台,组建了借款还款主体,完善了贷款项目审批手续,规范了资金使用体系。在筹款过程中,除积极争取国家、省的资金支持外,还得到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投入14.5亿元,并落实市内配套资金20多亿元。

    随着各项资金相继投放到位,蠡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不仅促进了蠡湖水质逐步好转,还大大提升了蠡湖地区的景观质量和生态价值,而且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商贸、软件等服务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周边土地要素的大幅度增值。
5年多的蠡湖整治,政府可以说没掏一分钱,就是靠着市场运作偿还了前期投入,还使政府拥有了更多的环境建设资金。

    经营环境不是唯经济效益,不是为了“圈地卖钱”。无锡市在蠡湖治理过程中,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山水城、湖滨城的总目标出发,始终把生态价值的提升放在第一位。2002年以来,为了保证蠡湖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市政府果断停办了蠡湖地区2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项目供地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事项,并发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手续,确保了生态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让百姓共享环境治理成果       经过几年治理,蠡湖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湖区生态得到较好修复,各项水环境指标大大改善。经过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实地监测表明,紧依太湖主体水域的蠡湖,最后一个难点指标――总氮,已有12个月持续稳定在四类水平上。至此,自无锡市开展对蠡湖水环境大规模整治以来,从2003年起,蠡湖中的高锰酸盐、总磷两项指标率先恢复到Ⅳ类水质标准后,现又实现了高锰酸盐、总磷、总氮三大主要指标的全线提升,使得蠡湖水质由昔日的劣Ⅴ类水,稳定达到了Ⅳ类水标准,已提前达到国家2010年考核目标要求。

    如今,蠡湖周围已建成36公里长、80米~250米宽的敞开式“生态园林环湖圈”,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无锡人,亲近清水与景观。更为难得的是,在充分享受蠡湖环境改善好处的同时,无锡市民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

    无锡市民罗浩平听说蠡湖大堤可能拆除时,马上给有关方面写信,提出“不应拆除,而应加宽,并建造几座石桥,种花植柳,堪称与西湖白堤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建议得到了蠡湖建设部门的肯定和采纳。雨人家用品有限公司是蠡园村的招商引资企业,厂房刚盖好,就遇上了蠡湖整治拆迁,总经理夏国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主动搬迁企业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是对近年来蠡湖整治工作的最大褒奖,进一步坚定了综合治理太湖的决心和信心。

    让蠡湖传承传统文化  
    蠡湖是自然的、生态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传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泛舟蠡湖;东汉末年,张渤带领邑人开凿浦岭门、犊山门,使太湖、蠡湖相连,无锡成了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明代东林党人高攀龙弃官回锡,在蠡湖畔小沙洲归隐读书并筑水居“可楼”。近代,以荣德生、荣宗敬兄弟为代表的实业家,筑桥铺路,建园造林,创办学校,造福桑梓。无锡历史上三大画家,东晋顾恺之、元末倪云林、明代王绂都十分钟情蠡湖山水,并创作出了大量传世之作。

    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挖掘、光大、传承蠡湖的历史文化,促进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是蠡湖治理的重要任务。无锡牢牢把握蠡湖深厚历史文化这根主线,一开始就确立了“文化蠡湖”的理念,并把它贯穿于蠡湖治理的全过程。经过集思广益,把文化理念、文化元素乃至文化举措全部融入到规划与建设之中,形成了蠡湖山水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思,并重点建设了一批文化标志工程,如渔父岛、西施庄、高子纪念馆等,丰富了蠡湖的文化内涵。

    为太湖治理提供鲜活样本       综合整治前蠡湖的水环境状况,比太湖还不如,但是由于措施得力,投入到位,短短几年时间,蠡湖治理就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太湖治理可供借鉴的一个鲜活样本,蠡湖环境综合整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铁腕治污”的决心不动摇,必须敢于在“控源截污”上痛下决心,宁愿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做出某些局部牺牲,坚决做到“铁腕治污”不放松。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科学治水”的原则不动摇。蠡湖治理中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湖泊治理经验,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聘请世界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编制概念规划,一开始就把治污工作建立在科学决策之上。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经营环境”的思路不动摇。无锡市运用市场机制治理污染的经验表明:环境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商品属性;环境不仅是资源,更是可以善加利用的社会资本。只要科学规划,精心经营,环境资本完全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无锡市由于蠡湖整治不仅大大改善了生态质量,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环境经营形成了改善环境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得市政府可以拿出更大的财力、动员更多的资源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来。

    启示之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蠡湖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也使更多的居民自觉投入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逐步形成了社会各界支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建设的强大合力。

    启示之五:必须坚持文化传承的使命不动摇。在蠡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无锡市牢牢抓住“传承历史文化”这项使命,把生态修复和文化修复结合起来,重新发掘蠡湖文化的历史价值。如今的蠡湖,不仅水变清了,山变秀了,景变美了,而且显出历史本来的厚重。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