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陕西:10.9亿生态补偿款惠汉江丹江

2009-07-31 02:27:04  
一江清水送北京,背后是汉江、丹江水源地陕南800万百姓为确保国家利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08年10月,《呵护一江清水带来的发展延滞》的深度报道,呼吁社会关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陕南发展造成的种种困境。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底,陕南获得了第一笔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共计10.9亿元,这将会给陕南带来怎样的变化?

安康瀛湖

2008年底,陕南收到一份国家新年大礼——10.9亿元的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6年以后,陕南收到的第一笔生态补偿款。

  1月4日,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汉中市财政局重点项目稽查处处长张松凯就着手研究拨给汉中的4.39亿元生态补偿款如何分配。尽管省里文件明确指出,这笔款将用于改善民生、生态保护支出、公务员津补贴和绩效工资的发放等方面,可具体怎么用还得根据汉中的实际情况来定。

发钱还是寻出路

1月6日,安康市旬阳县59岁的孙逢庆如往常一样,来到旬阳水泥厂看大门。为了保护一江清水,这个临汉江而建的年产四万多吨水泥厂,因排放不达标于2008年5月被关停,160名职工全部失业。没有收入来源,为了生计孙逢庆已经借了近6000元的外债,甚至动用了媳妇去年在河北做家政赚的4000元,这让老孙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对不住媳妇:“实在没办法,总得吃饭吧,我们为了能把一江清水送到北京,而丢掉了工作,国家总会给我们一定补偿吧。”孙逢庆还不知道,旬阳的第一笔生态补偿款4290万元已经到位,正等待分配。

  由于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的需要,陕南关停了众多污染型工业企业,造成大量人员失业。仅在旬阳一县,像老孙这样失业或面临转行的就有近3000人。这种结构性失业随着南水北调的延续,还将继续下去。截至目前,就汉中一市而言,还需要淘汰关停工业企业28个,减少就业岗位近1万个。

  旬阳县财政局副局长刘德新表示,因保护环境而失业的人员,会纳入该县的生态补偿范围,有了生态补偿款,将会比照当地的城市低保水平对失业人员给予补偿。“但这种补偿不是永久的,在帮助失业人员度过最初的困难期后,我们更注重对失业人员培训新的就业技能,建立创业基金,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刘德新说。

  除了这种明显的失业影响,更多的陕南百姓为南水北调做着隐形的付出。汉江上游流域是我国良好的黄姜种植地,到2002年,旬阳已有20万亩耕地种植黄姜,黄姜行情好时,可为每户农民带来过万元的收入。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旬阳县里14家黄姜加工企业关停
了12家,20万亩黄姜失去了销路,最贱时1毛一斤都卖不出去,到2006年就萎缩到8万多亩。旬阳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不到两千元,黄姜滞销造成的2.4亿元的损失基本上全由黄姜种植户承担。

  “这种欠账我们更着力于帮助农民建立新的致富渠道。目前县里已经攻克了黄姜加工企业的污染难题,正在向国家申报专利。在生态补偿方面,重点会将资金倾斜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上。”旬阳农业局局长郭长学说。

  随着工业企业的大量关停,财政收入锐减成了陕南各市县共同困境。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在公共型事业的投入上经常是捉襟见肘。在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时,其他财政充足的地方可一次性到位,而陕南地区只能分三年补贴,像旬阳、紫阳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可能要拖延四至五年才能到位,许多地方工作人员对此多有抱怨,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隐形的付出也应当考虑到生态补偿当中。

护水成本谁来承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6年后,陕南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然而要让这一江清水日夜不停向东奔流,陕南还要付出更多。

  从2008年11月起,旬阳的城市水费从1.8元提高到2.5元,其中含有1毛钱的污水处理费,而旬阳至今尚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汉中各县,除了市一级建成污水处理厂外,下属各县仍在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发愁。

  “建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需要7000万元,县级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旬阳县城建局副局长门建军对于污水处理厂的前景颇为担忧,即便污水处理厂运营起来,每吨1毛的污水处理费远远不够每年511万的运营费用,“现在提倡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作,没有利润哪个老板肯来,如果能将生态补偿的部分款项用于补贴运行费用,将来污水处理厂才可能不会变为‘晒太阳工程’。”

  对于这多加的1毛钱污水处理费,旬阳老百姓淡然接受了。而农村则要面对全方位的改造。“陕南没有炭,农民自古都是靠烧柴取暖做饭,每户平均每年要用去750公斤的柴火。如果把旧式灶改为节柴灶或者是沼气池,旬阳每年可以保护6万亩林地不被砍伐,从而避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郭长学说。

  陕南各县都是农业大县,农田使用的杀虫类农药、畜禽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都可能造成部分水体污染。目前城固、旬阳等县都在积极开展生态示范村镇的建设,仅在城固试点的三个村就需要1800万元的投资。“目前我们在自筹和贷款的基础上,正在向国家争取600万的
补助资金来做这个项目。报告已经打上去了,批不批我们只能等待。”城固县环保局局长杨继武还在为资金问题犯难。

  而西乡县男儿坝村的村民小组长张玉华担心的是吃饭问题。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被退耕还林征去2亩地的张玉华家原本只有5亩的耕地一下少了一小半。“村里被征去地的人很多都外出打工。现在碰上金融危机,出去的人有一半都回来了。回来又没有地种,时间长了
吃饭都成问题哟。”张玉华说。

  各种环保成本被无偿地分摊到陕南百姓头上,尽管山更绿,水更清了,可生活的压力也更重了。“如果不能切实解决生态补偿问题,调动起当地百姓护水的积极性,想要长期保持一江清水是非常困难的。”旬阳县城建局副局长门建军说。

机制比资金更重要

对于种种困境,旬阳县县委书记马赟更愿意用发展来解决:“为了南水北调,旬阳大量的矿产资源得不到利用,在限制旬阳发展的同时,应该赋予我们新的发展权。”马赟所指的新发展权除了在资金上的支持外,更多的是机制上的完善和政策层面的扶持。

  陕南各县目前还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县域经济成分以中小企业为主,为了满足调水需要,这些中小企业因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提升治污能力而纷纷倒闭,幸运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得不提前面对环保门槛的急速提高。“现在上马的环保工程动辄需要上千万的投入,很多
企业都是贷款搞环保。”杨继武说,“我们这里的水质要求是二类标准,而渭河的水质要求是五类,为了保护水质,企业无形中加大自己的成本,国家应当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种补偿在旬阳县得到了另一种实现。在旬阳县,循环经济成为当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后,迅速由一家重度污染的磷肥企业转型为锌锫砂企业,2007年上马的1000多万元的环保设备被通过验收后,申请到了国家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我们企业的各种废料都能循环利用,每年能节省150万元的成本。比起关中的同类企业,我们在技术上至少领先10年。”该企业总经理刘进琼对此颇感自豪。

  南水北调使得陕南的经济结构面临强制性的变迁,在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循环型生态经济结构成为当地发展的巨大负担。“如果国家在审批有关环保项目时能在政策上向陕南有所倾斜,可以为当地发展减轻不少负担。这也是一种生态补偿,补偿办法应该是多元的。”马赟说。

  在刘德新看来,第一笔生态补偿款对于陕南来说,重点仍是在还欠账和保护清水。“4290万元对旬阳来说是杯水车薪,仅仅是补偿关停企业和下岗职工,我们预计就需要3000多万元,只一次的财政转移支付是远远不能补偿旬阳为保护水源所做的牺牲。”

  尽管并没有文件表明生态补偿款会从此每年发放,在采访中,大多数的陕南官员都希望10.9亿元只是生态补偿的一个开始,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优先解决生存问题。这种财政转移支付应建立长期机制,帮助陕南完成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财政积累。

  目前陕南各县正在加紧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这10.9亿元的生态补偿款。生态补偿的车轮已缓缓启动,它将带着陕南,在保护一江清水和发展经济中,寻找自己的突破。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