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投资带给环保的不仅是机遇 "跑"到了项目该咋办?

2009-07-31 02:27:12  
    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党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同时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未来两年间,我国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规模的投资将达4万亿元。中央先期拿出1000亿元人民币救市,其中仅为了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就安排了120亿元。有人估计,中央和地方10万亿元救市投资中,逾万亿元投资为生态环保方面。

  种种迹象表明,后续中央和地方的投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将分得大蛋糕,如何用好这些钱,哪些项目能被青睐,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管能否跟上,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去年12月,在加速审批,严卡“两高”的指示下,环境保护部的环评部门就进入“大会战”,及时清理各类环评项目,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93个,总投资达2600多亿元。华能营口热电厂新建、武钢集团防城港钢铁项目、茂名石化100万吨乙烯改造、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搬迁等项目,在经历了一段或长或短的等待期后,这次全部获得环境保护部的环评审批。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稳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才能有效控制污染,达到3%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尽管我国的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不断攀升,但由于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治理欠账太多,环保投资与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此次国家“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环保投资必将因此水涨船高,这让我们看到了环境改善的希望。大量资金涌入环保产业,不仅可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平稳进行。

  不过,投资热潮带给环境保护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有风险。伴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如果不能控制资金流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不仅会冲抵加大环保投入的积极意义,甚至可能会因其强大的破坏力造成更多的环保欠账。环境影响评价本身是个精细的技术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很难适应“快”的要求。而重大项目大批量上马,会不会导致对重大项目的环评不够深入?

  对于这一点,环保部门显然早有考虑。环境保护部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有关环评项目大跃进的传言,并强调“不会批人情项目、不会搞突击审批”。据介绍,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已经被过滤在外。近期环境保护部已对总投资达394亿元的6个化工、火电项目实行暂缓审批。“我们绝不能等一些违背环保要求的项目实施后,在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后再进行制止、整改,如此只能造成投资上的巨大浪费和环评工作上的无所作为。”

  作为把守投资审批“环评关”的环保部门,无疑掌控着各地投资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生杀大权。从环评审批环节上看,环评审批,审的是规划、审的是方案、审的是地方政府的环保承诺。一旦有了批文,就有了环评审批的“尚方宝剑”,如何防范项目建设时一些地方在环保上“绕道而行”、“另做文章”,甚至环保“违约”,环保部门也该早有打算、未雨绸缪。

  一方面,要把“三同时”落到实处。环保部门要对审批获准的项目实行动态监管,跟踪项目进度,发现问题及违规行为应及时干涉和制止。必须勒紧环境监管的“缰绳”,加强公众参与,让环评信息更公开、更透明,防止一些经过环评审批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天马行空、任我独行,最终形成投资垃圾、带来环境隐患。

  另一方面,在这种大投资形势下,需要大力推进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条例》有望近期出台,现在看来可谓“生逢其时”。当前要继续深入开展试点活动,努力加强规划环评的技术能力,从规划的源头控制污染。

  当然,跑到了项目也不能万事大吉,把环保扔到一边。各级地方政府不能被巨大的投资热情冲昏头脑,在秉承效益第一的基础上不能忽略环境优先。所谓环境优先,不仅应优先安排环保项目投资,同时应该体现在重大项目上马之前自觉实施环评,主动接受环境监管。

  以环保投入拉动内需,不仅能产生环境效益,而且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手笔的投资计划是刺激国内经济的重要举措,而如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立一种更加经济、环保的发展模式,则是检验其最终效果的关键所在。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