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网讯 10月27日,由清华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及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办的“中国十二五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关键水资源问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国水网记者在会上听到,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主任王东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状况,阐述了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规划的思路及任务。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思路
王东对中国水网记者说,“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重点包括三个方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风险。它实际上是从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预防结合的过度;从消减污染物向质量改善的过度。十五期间(2000年—2005年)总量控制只是作为一个指导,国家没有考核,效果不是很理想;十一五期间(2005年—2010年)总量控制是约束性的,国家要考核,地方政府若是完不成需要负责任,在这种形势下,总量控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2010年—2015年),总量控制可能是一个总量约束和质量引导并重的阶段,国家开始关注质量改善,而且消减污染物开始可以跟质量改善有初步的对应关系。到2015年至2020年,总量控制和质量改善同时约束。2025年至2030年则开始重点控制质量改善。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思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流域统筹的分区防控体系。现在我国正在全国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水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从污染源到入河排污口到水利水质之间的响应。现在国家编制的都是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十二五”期间计划编制一个全国性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目的是为了区分哪些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哪些是环境保护的重点,那些是生态保护的重点,真正体现防治结合的思路。现在我国列入的重点流域,包括“三河三湖”、黄河、松花江、三峡库区流域在十二五期间仍是以水污染防治为主,西南、西北、东南三个地区的水质相对比较好,作为水生态安全,提升的重点地区,突出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并重。二是全面控源的总量减排体系。我们计划在全国初步划分为400多个控制单元,以控制单元为单位,实现污染源到水体水质之间的相应分析。对于水质超标严重的控制单元,要求其排污总量大幅度消减;水质基本可以达标的控制单元,是为了保证水质稳定达标,排污总量是维持性的削减;水质已经达标的单元,为了提升水生态安全,排污总量可以基本维持现状;一小部分水质连续稳定达标的单元,而且排污强度相对较低,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排污量。三是点面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作为点来讲,一是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安全,二是跨省水体的水体改善。我国目前对饮用水源地的安全是高度重视的,如保护区的划分,封闭式的管理。但一些开放式的水源地如江河,很多污染物质不是保护区内的污染源产生的。现有的管理体系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十二五”规划必须要重视的。从面上来讲,要防止突发性的群体性污染事故。重金属等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环境问题要突出防控。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包括四点:
一是排放控制。对于点源来讲,要达到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的深度治理。现在的工业企业处于基本达标状态,深度和稳定性都不够,“十二五”期间要使其达到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深化治理。十二五期间还要继续建设污水处理厂,规模为3000—5000万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强运营的监管,包括污水处理厂负荷率的提升,污水收集管网的完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运行,再生水的利用。对于非点源来讲,重点是畜禽养殖企业的废物综合利用。因为仅仅治理不是一个方向,对这种企业来讲,综合利用才有可能推广。另外一个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在国家有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每年会有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可用于解决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我国施行以政策引导为主,结合一定的工程示范,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是新增污染物的预防。第一是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产业政策。确定那些产业需要鼓励,哪些需要限制,哪些需要淘汰,以此来解决污染新增量的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第二是与排放标准相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现在很多行业的排放标准都在修订,修订以后能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一个更大的支持作用。第三是强制性与鼓励性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审计。我国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鼓励性质的,但是对一些重点流域的某些特殊行业可以做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这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降低源头的污染负荷。
三是区域综合治理。包括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区域截污等,这是为了在排放达标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使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所做的综合性措施。
四是水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现在水质监控和污染源监控都有基础,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说从污染源监控到水质监控能够更快,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关键。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