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恐怕是全国水价调整最为频繁的一年。从年初开始,各地调整水价的声音就此起彼伏。
调价的理由集中于两点,“保护水资源和水厂运营亏损”。
前者的调价理由还算充分,但企业在谈及亏损之时,却一直无法清晰地给出成本明细。以至于有听证代表认为,无法判断涨价的理由是否充分。
水厂的运营成本究竟几何?为此,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徐州首创自来水公司。
水价构成
徐州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当地知名的企业有徐工集团、天宝集团和维维集团。
从古至今,徐州的航运业一直比较发达,城内共有河流213条,其中已定级航道51条,总里程1065.2公里。
徐州京杭大运河港口是全国内河十大港口之一,万寨港也是国家级内港,邳州港、双楼港、孟家沟港则担负国家北煤南运的中转重任,是华东能源的重要集散地,年吞吐能力为2000万吨。
这样一个河流密布的古城,并不算是缺水城市,水价调整的理由又是什么?
在前往徐州之前,记者从徐州市物价局已经了解到,徐州市今年3月份决定调整水价,随后经过听证会等程序,新的水价于2009年7月1日开始执行。
按照新的水价实施方案,居民生活类用水将从原有的2.47元调整为2.72元,每吨上调0.25元,上涨10.1%;行政事业类用水由现行的每吨3.12元调整为每吨3.42元,上涨9.6%;生产类用水由现行的每吨3.27元调整为每吨3.57元,上涨9.2%。
如果从调整次数上计算,这是徐州市自2003年来第四次价格调整。但在徐州市政府的官方说法中,这属于第二次水价调整。原因在于,前三次调价实际上都属于《徐州市区“十五”期间自来水价格及污水处理费调整方案》里的分步实施细则。而此次调价,则属于《徐州市十一五期间自来水价格及污水处理费调整方案》的第一步。
不管这是第几次价格调整,不可否认的是,从2003年3月至今,徐州市普通居民每用一吨水,需要多交1.32元,涨幅94.2%。
徐州市民多交的这1.32元,都是为何而交?
“市民看到的只是上涨的水价,却没有看到真正涨给企业的部分有多少。”首创股份总经理潘仁堂指出,其实水价调整比较大的往往是水资源费或者其他代收费用,如污水治理费,真正交到水厂手中的极少,因此舆论称水价上涨是因为水企叫亏是一种误导。
这就必须要明细一下水价构成的部分了。
2003年3月,徐州市第一次明确了水价的构成,明确了城市供水到户价格由含税基本水价、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省水处理专项费用等五部分构成。后来这五部压缩至四项,分别为基本水价、城市附加费、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
后三项实际上都是自来水公司代政府和污水处理厂收的费用,真正落入水厂荷包的只有基本水价部分。
记者从徐州市的公开资料查阅到,2003年3月水价调整前,徐州市居民生活用水到户价格每吨1.40元,其中基本水价为0.63元,而在2009年7月实施的新水价中,2.72元的居民用水价格所包含的基本水价是1.43元。
也就是说,徐州六年来水价上涨的1.32元中,涨给自来水公司的超过一半,为0.8元。而污水处理费则上涨了0.49元,水资源费涨了0.05元。
亏损之谜
徐州首创自来水公司财务总监王晓军告诉记者,该公司一年卖出自来水约6000万吨,这几年来这个数值只会微幅波动。
以价格波动最小的居民用水价格来做粗略统计的话,则这六年来,徐州这个自来水公司应当为水价上涨至少增加收益4800万元。不过,若扣除2009年的涨价因素,则过去五年,自来水公司获得的涨价收益是3900万元。
可这些收益对企业似乎杯水车薪,“我们除了合资第一年因管网没算进来,盈了利,2006年到2008年都是亏损的。”徐州首创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孙美华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保密为由,拒绝向记者披露亏损的具体数额。
孙美华指出,自来水公司运营的最大几笔开支包括电费、药费、管线维修、人工成本和财务费用。过去这几年,每一笔费用都有不小的上涨压力。
应记者的要求,财务总监王晓军向记者提供了徐州首创2005年至2008年的财务数据。据其财务报告显示,除了2005年,近几年徐州首创的营业收入维持在8100万至8200万之间。
而其支出中,由于电费上涨,2008年的电费花销达1998.91万元,比2005年多了133万元左右。
与电费一样令人心跳的还有管道维修所需要的原材料——球墨铸铁管,该铁管的价格跟所有钢材产品一样在2007年底、2008年疯狂上涨。
徐州首创物资供应部梁经理给记者提供2006年至2009年的球墨铸铁管的报价单,在2006年、2007年初,该铁管的价格还维持在每吨3800多至4000元左右,但随后飙升,2008年8月曾飙升至6300多元,翻了近一倍。
“我们这里要求是零库存,有更换需求才会购买,但那阵子价格涨得实在太离谱。”梁经理表示,每年材料需求就达几百万元,价格疯狂时支出多出近一倍。
在运营成本中数额较大的还有几笔财务费用。王晓军告诉记者,2004年贷款新建的张集水厂每年需要还息1000万元,刘湾水厂所使用的日本贷款从1998年开始每年也要还息300万元,此外还有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加内销的费用,一年也需要300多万元。
“每年购水支出300万元左右,”王晓军表示,水厂处理的原水都是需要购买的,地面水为1.4毛钱一吨,新河矿井水则是4毛钱一吨。原本后者很少,但随着地表水的恶化,不得已加大矿井水的采购量,也增加了一些支出。
除此以外,当年徐州首创是以租赁方式使用三家水厂的土地,前三年按1%的价格交租,三年后则按5%交租。据悉,当时三块水厂土地估值仅2890万元,因此,首创每年需要计提几十万的土地使用租金给政府。“实际上因为我们亏损,这笔钱还没交过,但已经计提出来预备着给了。”王晓军道。
另外两样支出大户分别为人工开支和药费,王晓军告诉记者,不算2005年合资那年的人事变动,2006年之后人工成本支出分别为2083.67万元、2061.96万元和2179.62万元。
药费,指的是净水、消毒等环节所使用的化学药剂。记者发现这一项支出也日渐明显。2008年药费142.19万元,较2005年多了51万多。而这笔开支仍在呈陡然增长的态势。
最大的成本开支来自固定资产折旧。据王晓军介绍,2006年以来,每年的折旧成本在2600万至2800万之间。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自2006年以来,不算管网折旧和更替,新增的运营成本不足1000万元。从水价调整中所获得的收益,何以无法覆盖新增的成本,以致仍旧导致亏损?
王晓军认为记者的算法不对,首先基本水价中还包括了更换水表的费用0.19元,因此企业从水价上涨中新增的收入远没有记者估算的那么高。
而且,新增财务成本部分单是张集水厂的利息五年来就达五千万元,水价收益远不足覆盖。
“你想,这几年我们的营业收入一直都是8100万到8200万之间,哪有多少新增收入?”王晓军表示,营业收入不变,但各类物价指数一直在涨,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
成本追问
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曾撰文提示,供水企业往往使用非正常的加速折旧、利润向三产转移以及将资金转移至资本公积等方式,使账面显示为低利润或亏损。
徐州首创的亏损是否与此做账有关?
徐州首创管理层并没有向记者详解管网的折旧情况,只是向记者表示,目前徐州首创自来水公司75毫米以上的管网共有1100公里。但作为成立五十年的企业,其中铺设二三十年以上的管网占了相当一部分。
王晓军称,由于管网老旧,漏失率曾达40%以上,近三年才逐渐降至36%,预计今年能控制在34%。这相当于这家自来水公司三分之一的水白白流失在运输途中。“如能减少漏失率,就能大大提升利润率。”孙美华很清楚这点,但他表示管网投资巨大,非企业之力能为。
目前在企业的努力下,徐州市已经将老管网改造列入政府重点工程之一。计划从明年起政府和企业各自投入一半,将老管网随着道路整改同行改造。“但按现在的速度,5年内也没什么变化。”孙美华暗指管网改造速度太慢。
供水企业的另外一种做账方式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大限度提高职工福利,加大成本,转移收益,使相当大一部分资金游离于成本监管之外。
记者在徐州所看到的情况显然不同。
“我们这里总共有520名员工。”王晓军告诉记者,不算2005年合资那年的人事变动,2006年之后人工成本支出分别为2083.67万元、2061.96万元和2179.62万元。
在刘湾水厂,记者询问了其中一位技术工人。这位叫王琳的调度员十年前进入该厂,当时到手工资800多元。“五年前是1200、1300元,现在是1400元。”
王琳称她的税前收入在1800元,在厂里算是比较高了,因为她工龄长些且有大专专业,同为调度员的另外一名女工收入要比王琳低100元。
“2008年我们职工人均工资约1996元,实发1451.59元。”王晓军表示,以年均2.3万元的工资收入来看,自来水厂的职工收入在徐州当地算是偏低的。而且,回顾近三年职工收入,增长幅度极低。
与此相比,根据徐州市物价局发布的《徐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2.03亿元,年平均工资26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2.4%。
“政府要求最低工资增幅要达到4%,我们这里都做不到。”孙美华道,企业合资后一直承受着员工要求涨工资的巨大压力,但由于常年亏损,企业尚无法调薪。
在采访中,令记者最为心惊的是,当地虽然不缺水,却缺干净的水。也正因如此,现在当地水厂的净水成本大幅增长。
“现在水质不好,必须要加大药剂量”提供徐州市三分之一供水的刘湾自来水厂厂长朱小良告诉记者,去年一天用药量只需要700到800公斤,但是现在一天需要两吨半的药计量,增量三倍。
不仅是水厂,就连17公里外的取水泵房为了规避水质风险,不得不新增24万元购买在线监测仪,另外购置溶氧仪和生态预警箱。
徐州的水质何以存在如此大的问题?当地居民告诉记者,由于地处沂沭泗中下游,地表水经常受到上游客水污染,水质较差。
在从刘湾水厂去往20公里外的铜山县小沿河取水口路上,记者惊讶的发现,徐州东北郊区运煤车密集,煤灰散落下来,不仅染黑了乡间公路,也令一些小河河段已现黑色。
原来,东北郊便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煤炭港口,河道船只繁忙,驶过的船舶搅得河水泛黄。
孙美华告诉记者,原本刘湾水厂的一个南取水口设在京杭运河,但这几年运河水质太差,南取水口基本被废弃不用,只能依赖位于小沿河的北取水口。
记者在小沿河的取水口看到,该取水口的水源来自微山湖,周围已经被设为保护区,安装了围栏,并种植了植被。水的颜色与运河的水况相比,明显要绿一些,清一些,但仍显浑浊,水质状况也并不太理想。据说,这是徐州市斥资900万元所做的小沿河饮用水源保护区项目,寄望逐步恢复水源水质。
“一方面是水质变差,一方面国家又提高了水质标准。”孙美华认为,国家要求2012年水质达到106项标准,所谓高标准要求高投入,企业夹在两种压力之间,成本压力紧绷弦上,亏损便在所难免。
延伸阅读:
水企成本应有标杆指数
徐州首创这一个样本只是国内大多数供水企业中的一个,首创股份旗下多数供水企业还是赢利的。
首创股份总经理潘仁堂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按照水价调整听证程序,物价部门采取的是财务审计的方式,但水厂运营是否得当,管理成本控制得是否好不好,却是物价部门无法审计出来的。
供水企业运营成本应该多少为合理?能否形成标杆?潘仁堂透露国家已经在做这个课题研究。再过两三年便可对企业运营指标有标杆数据参照。该涨不涨水价再也不由企业的亏损说了算。
在去年和今年的两轮水价上涨潮中,有不少地方供水企业借亏损之名,要求提高供水价格。
对此,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相当一部分亏损源自公共财政投入的缺失。水非商品而是公共产品,政府应当予以一定的补贴,比如日本政府负担了所有的管网投资,但我国很多地方一卖了之。
接手的企业不仅要自负盈亏,还需要投入巨资改造老旧的管网。“我们现在资产是越来越大,但是利润却越做越小。”潘仁堂表示,虽然国家表示投资公共事业领域的投资回报为8%-10%,但是眼下所有供水企业都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利润率。
然而,在呼吁公共财政补缺的同时,对供水企业的真实、合理运营成本的审计也需要提上案头。
这便难怪公众发出涨价是否合理的质疑。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徐州首创自来水公司的总经理江翰:“现在往往是供水企业亏损才驱动水价调整,这种滞后性不仅让企业很被动,也引起民怨,作为一线的企业,你认为什么样的机制对企业发展会比较合适?”
“如果能形成一个水价联动机制可能会比较好。”江翰认为,如果水价的调整是由若干标准和机制规范下来,并有相应的浮动范围,企业经营成本和收益在某一节点达到浮动机制的调整范围,则可根据机制进行动态调整,可上可下,对企业来说,便相对灵活得多。
但这种水价联动机制需要非常规范明确的供水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这个成本究竟多少合适,谁来说了算尚存在问题。
潘仁堂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正在做两项关于供水和污水治理企业成本的课题研究。首创股份承担的是自来水公司的成本核算,以此做出成本标杆,而清华大学承担的是污水治理厂的成本核算,以期计算出污水处理厂合理运行费用是多少。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这个行业的运营成本明细一个标杆,清晰每一项指标,而后全社会去监督企业运营的这些指标是否是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潘仁堂认为,有了标杆之后,政府可以要求所有供水企业公开指标数据,还要通过市场化,适度竞争来实现标杆数据,“不能是企业说涨就涨,不给涨就降低水质。”
潘仁堂还建议,财务审计难以审核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否合理,应该改为管理审计,由发改委或者水利主管部门对企业运营的管理成本进行审计。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