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多年之后,终于又见到渭河上有人捕鱼了”,陕西省环保厅一位官员说。
渭河下游潼关段,小木船在波光里荡漾,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拎起一条刚刚捕获的大鲶鱼,这样的画面最近反复在陕西当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播放,以作为渭河水质改善的明证。
经历了 “关”(关停污染企业)、“建”(建设污水处理厂)、“治”(综合治理)后,渭河正在从关中“下水道”逐渐恢复其关中母亲河的本色。眼下,通过对渭河流域各市进行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进行指标考核的流域污染补偿“新办法”将接过渭河治理的 “下一棒”。“通过经济约束,使沿渭各市更好地落实地方环境质量行政负责制”,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
何发理所说“新办法”,是指自今年1月1日起,陕西省正式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地处渭河干流流域内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市将根据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月平均浓度,确定是否需要向该省财政缴纳污染补偿资金。
泾渭不分明
这一政策被其形象的解读为,“出境水超标政府交罚款”。
据称,政策出台的原因是,“尽管近年渭河水质经过治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需要进一步控制,好比说,化学需氧量从100多毫克降到了四五十毫克,以前是劣5类水,现在好了一点,但还是5类水。”陕西省环保厅污染控制处的官员介绍说。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被称为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一半。“泾渭分明”这句成语,描绘的是渭河和泾河交界处渭河清、泾河浊,两者互不相融的景观。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今渭河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进行考核的城市包括陕西境内渭河干流流域内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及渭南市,按照《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规定,污染补偿的考核因子暂定为化学需氧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氨氮等因子。
“城市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每超标1毫克/升,省级财政将从市级财政直接划拨10万元作为对渭河流域污染治理补偿和奖励资金”,陕西省环保厅的官员说,污染补偿资金的60%用于各区市的污染物治理补偿,省级财政每年年底前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由各设区市专项用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排工程、群众饮水安全工程和污染补偿项目,不得用于平衡财力。按照规定,其余40%资金将用于奖励工作力度大、水质改善明显的设区市。
“从心里讲,我们希望最好一分钱都罚不到,没有城市超标,没有人缴罚款”,上述官员说。
何发理说,方案必须要体现出全流域补偿原则,“这个原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只要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就必须收取补偿费,就是说,渭南如果排超了,虽然你的下游已经不在我们的管理范围,但省财政照样要收取污染补偿费。”
“第二层意思是,上游城市收取的污染补偿费,不一定全部用于下游地市的污染补偿,可能有一部分则用于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环境监控能力建设,也就是说,从最下游渭南市收取的补偿资金,也可能被用到最上游的宝鸡市的污染治理项目上,宝鸡的补偿资金,也可能用到渭南”。
“这类似于排污权交易,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但又不全是,我们也在探索”,上述陕西省环保厅官员说。
长久的治理
渭河的命运几乎是中国大多数河流命运的一个缩影——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的大修水利和80年代之后的工业化进程,水源问题和严重的污染随之而来。
而陕西之所以对治理渭河有如此大的决心,一方面由于渭河生态环境承载已经不能满足当地进一步的工农业发展需求。同时,也是出于这条河流与陕西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厚感情。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陕西代表团总会提出形形色色关于渭河治理的提案和议案,前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曾在卸任后,8年内连续6次向全国政协递交《综合治理渭河流域》提案,他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渭河治理仍是最为关注的问题,还会继续提下去”。
陕西人总以荣耀的历史自豪,而当地人谈起陕西的历史,又总是绕不开渭河——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关系密切,古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
而每每目及渭河现状,当地媒体也总习惯于引述以往描写渭河安乐景象的“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等诗句,来表达怅惘。
在各方努力下,国务院于2006年批复了 《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决定由中央财政投入229亿治理渭河,这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上述陕西省环保厅的官员说:“我们这几年进行了力度非常大的整治行动,包括关停了沿岸大量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兴建污水处理厂,以及在上游进行芦苇种植、提高污染排放标准等其他综合治理。”
他说,沿岸的造纸企业已经从200多家关停到现在的70余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已经达到了70%以上,“还有一些综合治理的细则,比如说造纸企业,从以前的造1吨纸排放300吨水,到现在只允许排放80吨,排放水化学需氧量标准从450毫克提高到150毫克,通过提高标准,让企业去想办法进行工艺上的改进和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设施”。
寻找“新血液”
然而,种种控制排放的政策和行动背后,陕西却有着更大的苦恼。
“渭河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生态水,上游几乎没有水下来,几乎都截完了,可以说,严重的时候,河道里的水全都是污水——陕西流域排放什么水,渭河里就是什么水质!”上述陕西省环保厅官员说,“所以有一段时间,渭河被称为关中下水道。”
他说,目前的情况下,即使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完全覆盖,也无法根本改善渭河水质,“按照国家标准,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化学需氧量要达到60毫克,基本上就是5类水。”
如果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标准,“比如要达到2类水的要求,成本会大幅提高,现在的成本大概是每立方米7毛,2类水的成本可能要达到4块多,这种成本是我们目前无法承受的。”
渭河生态水匮乏,则溯源至上个世纪的一系列水利工程。
1959年,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设计建成,简称渭高抽,是当时陕西省最大的抽渭上原灌溉工程,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出纪录片 《渭水滚滚上高原》,《陕西日报》以“为水上高原,旱地变水田,渭高抽工程初见成效”为题专门报道。
1969年,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建成,该工程被称为“水利科技的大花园”,是当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灌溉工程。
“前几年甘肃又修了一个大坝,这一系列的截水下来,基本造成了现在渭河水量锐减的情况”,上述陕西省环保厅官员说,“当然这背后有人为活动原因,也有自然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渭河水量开始锐减,2007年6月,渭河华县水文断面河道流量持续减小,到6月17日6时出现最低水位,流量仅为1立方米每秒,即将断流。
当时,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对临潼至华县段河道查勘,发出了《关于尽快将华县断面流量恢复至最小流量控制指标以上的通知》明传电报。陕西省水利厅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沿渭宝鸡峡、交口抽渭等用水灌区停止从渭河取水,渭河上游沿河各市生态湖和蓄水工程尽快泄水,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按照《渭河水量调度管理暂行办法》尽快组织实施调水工作,确保渭河不断流。
要根治渭河,陕西必须为渭河寻找新的水源,用新的生态水来为渭河“输血”。
一项旨在引陕南汉江水入渭河的“引汉济渭”工程被寄予了厚望。按照规划,这项工程“每年可从汉江向渭河调水15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来专门调研论证过,水路部办公会也原则同意了”,上述陕西省环保厅官员说。
但是,这项被称为陕西境内“小南水北调”的工程由于涉及取水地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相同,以及省内用水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多重因素,仍然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