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俗称渣土。随着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产量日趋加大。因建筑垃圾不当处置而引发的破坏生态、侵占土地、污染水源、影响市容等诸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认为,全面认识并统筹处理好三个关系是使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走上科学化之路的基础和关键。
首先,在空间上要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场地的空间位置选择上,应该从城市的自然空间结构、地形特点和城市开发成熟度全面权衡,通盘考虑,正确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消纳场所。一般常见的项目开工,第一个步骤就是清理表层废土废渣(一些高层建筑还需下挖基础并产生大量余土),对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土方必须及时清运和消纳。此时若不经科学论证和规划,只贪图看似最理想的运距,企图节省成本,将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在项目周边的空间内,那么极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因为一旦这些消纳地又要启动新的建设项目,比如建房,修路,往往又需重新开挖、清运,就会造成同一建筑垃圾的二次启运和处置,耗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也会加大环境的承载负荷。特别是对那些地形地貌独特、地质环境复杂的地方,更要作全面综合考量。因此,全面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争取以最小的耗费和最小的环境破坏,将建筑垃圾消纳于最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十分重要。
其次,在时间上要掌控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建筑垃圾消纳处置是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也就是说,既要看重近期综合效益,更要考虑远景长期利益,注重“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如果只图一时之便,为解一时之需,其结果往往会影响未来发展之路。比如在长沙,2000年前后,新开铺及这一地区东南一带因位置相对偏僻,山丘连绵起伏,一度成为长沙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的首选之地,大量建筑垃圾和渣土都填埋于此。仅隔数年,城市扩容,省府南迁,该地带开发建设已是热火朝天,原来所消纳填埋的建筑垃圾现在变成了这里基础设施建设的沉重负担。据保守统计,仅2009年,该地块的商业楼盘、市政道路建设等工程清运建筑垃圾(包括渣土)就高达200多万方,一度造成这一地域周边消纳场所的空前紧张,加大了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置成本,影响了开发建设的顺利推进。以此为鉴,建筑垃圾消纳处理必须掌控好近期与远期关系,力争做到永久性消纳处置,不留隐患。
再次,在管理方法上要协调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建筑垃圾消纳处置既需宏观上科学统筹,又需微观上精细管理。一是要寓管理于宏观协调。在城市管理实践中,一方面,市级管理部门往往侧重于管理效益指标的综合平衡和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注重对各级政府(含其职能部门)及各利益主体高位均衡协调;另一方面,基层的相关管理部门及执法机构,往往容易从本位主义出发,表现出对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责、权、利的不同态度。这就要求强化宏观协调,并科学地进行职能、职责的分工,加强调度与考核,统筹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形成管理上的合力。二是要寓管理于精细服务之中。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几乎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而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漏撒和扬尘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应该说,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这种传统的粗放型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置模式严重背离了现代城市管理理念。这就要求管理主体必须尽快推出科学的、精细的、缜密的管理手段。同时,应以人为本,推出人性化管理措施和便民服务具体办法,从而实现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服务方式的人性化。(作者:吴量 作者单位:长沙市渣土管理处 )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