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内容详细

产业振兴的着力点在哪?

2012-07-26 13:49:43  

    ■环境治理是中国最大的内需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受经济衰退影响,国外环保企业业务收缩,降低价格,资产转卖,中国企业可以对其有所“作为”

    ■市场可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插手,不应“与民争利”,但要切实做好监管;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该顶上

   编者按围绕近期出台的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本报已于7月6日刊登了《虚胖不是身强力壮》的报道,针对环保产业发展中规模与质量、竞争与规范、政府与市场的问题展开探讨。本期,我们走访参与规划制定的相关专业人士,着重分析规划出台的政策意愿、产业振兴的着力点等问题。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拉动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在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看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当下“稳增长”的上策,这也是选择这个时机出台规划的政策考虑。他同时表示,环保产业要想真正成长,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何此时机推出规划?

  过去用传统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现在用新兴产业;过去保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增长,现在希望转向绿色增长

 

  问:“十二五”已过去一年半,环保产业规划选择这时出台有什么深意?

 

 

  骆建华: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形势与2008、2009年的情况比较类似。政策层为此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信贷、金融政策照例相应调整,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却不能再沿用过去的思路。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曾经提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回头看,政府投资带动银行信贷、地方债等更多向传统产业倾斜,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也基本围绕传统产业,一些能源资源消耗大的行业由于投资密集,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不但使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增大,同时还增加了通胀压力。

 

 

  这种经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已经逐步明显。而正是着眼于此,国家此次将产业振兴的目光转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居于首位。这事实上释放了一个信号,过去用传统产业刺激经济增长,现在用新兴产业;过去保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增长,现在希望转向绿色增长。

 

 

  我认为,这是规划出台的一个重要考虑。而如果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可以帮助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双赢。

 

 

  问:环保产业需求型特征明显,您认为,国内对环保的需求足以支撑其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发展吗?

 

 

  骆建华:对当前的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事关就业、民生、社会稳定,仍然是发展的主线,但中国能否实现从黑色增长到绿色增长的转变,给环保产业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我认为,投资、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都在日益减少,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此前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而环保产业是拉动内需的上佳选择。

 

 

  从某种角度来说,环境治理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一方面,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是每个国民的需求。这些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我国人均收入正在接近库兹涅兹曲线的上部,消费偏好转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对环境、健康日益重视。而且,在一定阶段内,环境消费属于刚性消费。中国30年粗放高速增长积累了诸多环境问题,环境治理的缺口还非常大,需求会逐步释放。

 

 

 

  能拉动经济增长吗?

  传统产业的环保化需求巨大,新兴治理领域吸纳就业效果明显

 

  问:根据规划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这个比例并不大,它能进一步成长为对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贡献大的支柱型产业吗?

 

 

  骆建华:此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环保产业能像钢铁、水泥行业一样拉动经济增长,吸纳那么多就业人口吗?

 

 

  我认为,环保产业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从狭义的环保产业出发,传统的环境治理市场空间确实是可预见且有限的。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环保产业则包括传统产业的环保化,即用环境保护去改造传统行业。如果按照后者,那么产业的规模空间会成倍增长。

 

 

  当前,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几乎都有环保的需求,特别是传统产业。比如电厂,为应对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从生产工艺到治理都需要升级改造。比如向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升级,既是节能的需要,也是减排的需要。而钢铁行业余热余压利用、循环经济的普及率还不高,这都是将来要做的事情。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节能环保产业的空间会非常大。

 

 

  问:从拉动经济和吸纳就业的角度,您觉得环保产业现有的哪些领域具备成长性?

 

 

  骆建华:我个人分析,未来可能会成为新兴热点的领域主要有三类:

 

 

  一是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产业。最近国家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政策,比如企业生产一台电子电器产品,应向回收基金缴纳一定费用,而每处理处置一台废旧电子产品,则得到政府相应的补贴。在政策的驱动下,我认为这个市场前景将非常好。

 

 

  二是农村秸秆处理产业。这是一个吸纳就业潜力很大的新兴领域。我国每年的秸秆产量达到8亿吨,其热值相当于一年的石油进口量,怎么利用好、成为产业是个待解的问题。当前,很多地区还是烧掉了事,既污染又浪费。事实上,秸秆可以开发能源,生产沼气、燃料块等,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运输半径带来的成本问题,我觉得政府可以补贴。既然开发风能、太阳能都有优惠,生物质能源开发也应该大力支持。

 

 

  三是垃圾分类回收。分类回收是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必然选择,各地努力了相当长时间但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现在是由拾荒者为主的城市农民工散乱进行。如果能有序管理,培训产业工人,既可以帮助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提高效率和水平,也能大量吸纳劳动力。

 

  我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这点在考虑环保产业的发展定位时必须考虑到。而上述这些领域,也都是产值和就业可以实现双赢的领域,这也是对支柱型产业的要求。

 

 

 

  还有那些领域可交给市场?

  从投资人到采购者、监管者,政府角色变化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问: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对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开放,被认为是环保产业上一轮增长的重要推手,您认为,还有哪些领域可以交给市场来做?

 

 

  骆建华:除了传统的治理领域,现在由各地政府大包大揽的生态建设也是很大的市场,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都可以放手给企业。政府根据项目实施的效果来买单。很多城市绿化已经由企业承包,荒山绿化也可以有此思路。

 

 

  比如,每年国家投入300多亿元进行水利投资,建水坝、修水渠,与此相关的机构、人员冗余,效率不高,水利设施管理不善,投资也不够。我的建议是政府不用直接做工程,而把每年的投入用于补贴农业用水等的水价与成本的差价。有了合理盈利预期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融资,投资运营管理好水利工程。

 

 

  问:业界认为,政府是环保产业最大的买单人,您觉得其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如何发挥?

 

 

  骆建华:我想政府在环保产业中角色的定位,总体上遵循一个原则,市场可以做的事情,政府不要插手,不应“与民争利”,但要切实做好监管;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该顶上,比如垃圾分类转运、补贴水价等。

 

 

  与此同时,环保领域很多潜在的市场要转化为切实的需求,要依靠政府提高环境标准、严格执法监管来实现,比如工业治理市场的打开,有待于企业在严格执法压力下真正重视治污设施的运行效果,从而给专业化治理开拓出空间。

 

 

  除了政策拉动市场,我觉得对产业推动的一股重要力量来自商业模式创新。这10年我国环保产业在亚洲的领先发展也得益于此。比如BOT等特许经营模式的引入、扩展,带来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市场的活跃。而将来借鉴节能EMC模式的思路,工业治理领域也可以尝试合同减排服务。

 

 

  政府角色转变和商业模式创新,这两个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点。特别是政府直接投资能通过哪些政策机制、商业模式的创新完善,可以转变为对环境服务的采购,这至关重要。

 

 

 

  我们能有自己的“威立雅”吗?

  大而强的环保产业要解决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等问题;企业成长需内外兼修

 

 

  问:环保产业发展多年,体质仍然虚弱,您觉得要培育其成为大而强的产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骆建华:我认为有四个要素,即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简称“四化”,这也是环保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

 

  首先是市场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要继续深化和完善,向市场开放更多的领域,完善竞争规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不是有关部门发个文就可以,要切实解决民间资本、企业主体进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制定实施配套的政策法规。我认为,在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化的核心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政府监管科学、到位,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是真正健康的市场化。

 

 

  其次是专业化,这是扩展治理市场空间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的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在未来几年内将趋于饱和,而广大的工业污染治理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一领域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对专业化治理提出较大的需求,但要将需求转变为市场,还有赖于政府对企业提出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实行严厉的执法监管。也有赖于治理模式的创新,比如推广合同减排服务等新模式。

 

 

  多元化主要是投融资领域的要求。一旦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商业模式成熟,各种资本渠道逐步打通,投融资匮乏、结构单一的问题不难解决。

 

 

  国际化是我想着重强调的方面,因为现在正是中国环保企业大举走向国际的好时机。受经济衰退影响,国外环保企业业务收缩,降低价格资产转卖,中国企业可以对其有所“作为”。

 

 

  我曾经和圈内的企业家交流,觉得企业发展靠一个个项目积累速度很慢,而且很难,而所谓巨头都是由资本并购而来。中国企业不要一下就想买到很优秀的资产,而是要有所尝试和准备,在并购融资、人才等方面为迈出国门积累经验。

 

 

  问:满天星星不见月亮,被认为是国内环保企业的整体情况,缺乏综合实力强大的“领头羊”,也被认为是产业发展水平有限的标志,您觉得国内环保企业有这种潜质吗?在眼下分割杂乱的市场中,有希望培育出行业巨头吗?

 

 

  骆建华:大市场孕育大企业,大而强的企业才能成就大而强的产业。现在环保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但优秀的大企业确实还没成长起来。优秀的企业应当具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等综合实力,同时,这些企业的领导者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决断力。据我观察,虽然综合素质还不够,但国内有一些企业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在企业变大变强的过程中,区域市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开拓是必然的选择。针对目前存在的市场分割,我认为会随着发展而逐渐融合,从“战国时代”走向“一统天下”。

 

 

  从西门子、GE到威立雅、苏伊士,这些环保巨头的成长之路表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再只依靠自身的积累,资本运作是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外项目、企业的收购、并购,从而获得技术、市场和人才。而从国内情况来看,环保产业已经从工程设备制造、投资运营管理逐步走向综合服务业,产业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环保企业之间的并购也将日益增多。

 

 

  我想提醒国内环保企业的是,很多白手起家的民营环保企业要重视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曾有国内环保企业当年美国上市,风光一时,但因为跟不上对上市公司管理的要求,遭遇停牌。

 

 

  其次一定要注重技术储备,环境服务业是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需求大而复杂,企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有技术优势。从目前的很多新兴治理市场来看,国内企业的技术储备还不够。

 

人民调解委员会 【更多】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