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3 15:12:52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3月2日呼吁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制定工业污染治理门槛价格,在治污领域切实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有关“第三方治理”的话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生态保护中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资金匮乏的难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在3月2日上午环境商会召开的“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桑德集团董事长、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遭遇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程度加剧。这些现象在引发全社会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的同时,也让公众充满困惑,为什么在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之一、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速建设的背景下,而环境形势却依然严峻。
“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由排污企业自行解决治理问题。”文一波说。
2012年度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3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11.7万吨,占比90.3%;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658.1万吨,占比70.9%;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029.3万吨,占比83.4%。
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另据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18个重点流域工业园区调查结果显示,有2个国家级、7个省级工业园区,或紧邻重点流域,或位于人口集中区,100%有水污染问题,78%涉及大气污染,17%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13个工业园区涉嫌污水直排江湖。在这18家工业园区中,具备污染治理设施的有13家,占70%以上。
“但这些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形同虚设,完全实现不了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文一波分析说,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受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很难做到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即使建成了往往也不能正常有效运行,出现建而不运、运而不足现象,严重影响污染治理效果。
文一波介绍,在国际上,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由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一方面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此外,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威立雅水务中国区副总裁、环境商会常务副会长黄晓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已在我国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领域得到试行,取得显著成效。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也尝试着采用此种模式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如燕山石化委托威立雅水务处理企业工业废水、上海化工园区委托中法水务处理园区工业废水,都取得良好效果。
环境商会建议,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文一波告诉记者,目前,排污企业自己设计建造污染治理设施既缺乏技术能力又缺少资金来源,而专业化环保公司单独投资规模较大的污染治理设施也往往力不从心。
环境商会建议国家从排污收费、专项污染治理资金、国有资产拍卖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每个基金500亿元规模。基金采取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以适应污染治理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基金优先贷款给实施第三方治理的排污企业或环保企业,以推动工业污染治理。
环境商会同时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依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按照行业污染治理的平均成本和运营企业的合理利润水平,由政府制定工业污染治理的门槛价格,一方面可以保证污染达标排放,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预防市场低价恶性竞争。
此外,环境商会还提出了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为确保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效果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