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诸多大型央企的进入,中国环保产业正在加速整合。越来越多的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聚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资源,为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2016年的中国环保产业是充满聚合与变化的一年。”中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说。目前,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资产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另一类则是凭借企业在技术、管理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获得海外订单。
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称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中国提出绿色发展的新定位,《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明确提出,要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目标。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动下,海外业务将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极。“一带一路”不仅能带来中外企业大量的国际合作,形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还将伴生巨大的海外环保需求市场,如何寻找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的契合,也将成为环保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关注的重点。
赵笠钧认为,随着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以及沿线国家市场需求的显现,“走出去”不仅是环保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在产业结构、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提升。“中国环保企业如若错过‘走出去’的机会,将不会再有未来。”赵笠钧说。
“一带一路”共涉及六大走廊建设,包括中蒙俄、中亚、西亚、中巴、中东印缅走廊以及环东南亚的铁路建设,现已陆续起步。包括核电、火电以及边境沿线一些网络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都跨越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到东欧和中欧、西欧,包括与拉美和美国的一些投资合作。
“在中国整体贸易呈负增长状态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却是正增长,在主要的国家俄罗斯,出现了10%至20%的较大增幅。”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说。
另一个成果则体现在国家对“一带一路”政策的金融支持能力正不断提升。具体体现在亚投行已经到位,开始承担项目投入,丝路基金开始运作。此外,金砖银行业也将要开始运作,其他的一些金融手段和金融参与力度也正在逐步向前拓展。
对于环保产业而言,在已有的“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下,也有巨大发展空间。环保部下属的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近日对外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蓝皮书-沿线重点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2015)》(下称《报告》)中指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沿线国家整体性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不少国家自然环境复杂、土壤贫瘠,且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趋势也呈现加剧态势,中亚国家因远离海岸,降水少和蒸发量大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地区环境相对恶劣,沙漠化严重。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亚国家还存在水、大气和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核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
该《报告》强调,随着“一带一路”的大型项目和经济开发活动,贸易和投资力度加大,资源、能源等要素流动性加大,极有可能产生环境挑战,包括土地占用、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也有人流、物流等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保护等问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这也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了现实基础。”上述《报告》称。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处长国东梅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这也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企业目前已在国外做了很多基础设施,例如石油、开矿等涉及众多行业,这也使得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产业的转移也可以携手环保企业,这也给中国的公司带来更多机会。”他说。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末,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46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额6732.4亿元,同比增长61.8%。其中,前七月的并购实际交易金额,已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院长、国际战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武雅斌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两个特征,一是中国的海外投资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03年至2015年,中国每年的海外投资增长率保持在33%以上,预计很快海外投资就会超过吸引外资。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质”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海外运营企业国际运营的能力还比较差;而且在“量”上,海外投资的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一带一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无时无刻都潜伏着的风险和挑战。
赵笠钧认为,中国的环保企业在实际“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语言、人才法律等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环保高标准等一些列问题。他举例称,在非洲和中东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她们的管理标准和项目设计标准都是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这意味着中国环保企业在试着‘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赵笠钧说。
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肖学智在2016年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国外许多环境标准并不是由政府推动,而是环保技艺较为先进的大企业在进行推动,并在达到一定门槛之后,设定成为标准。但中国的环保标准几乎是由政府部门推动、设立的。肖学智希望,中国环保企业应该作引领性的环保服务企业“走出去”,从而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
杭州新世纪能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柯对界面新闻记者介绍,在环保装备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的过程中,对方国家的维修、维护能力,以及运营过程中操作积累的过程,非常薄弱。
汇率风险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的业务进展的过程中可以锁定汇率,但双方谈得最好则是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大部分都还是按照美元、欧元支付,汇率风险客观存在。”王柯说。
涵盖固废处理、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等业务的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600323.SH)总裁金铎告诉界面新闻,在比较成熟的欧洲市场,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风险相比新兴市场较低,但存在企业估值过高等问题。“瀚蓝甚至每周都会接到一两单欧洲卖家的求购信息。”她说。
在新兴市场的拓展中,金铎表示当地的法律风险、政商关系等都是企业需要处理的问题。包括居民或担心在当地建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进行抗争的“邻避效应”,也在环保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中时发生。
中国电建水电七局执行董事、总经理申茂夏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经历了劳动输出与设备材料输出的阶段,目前来到了资本、技术、管理、标准输出,难度和挑战更大了。他建议,企业要做好国际业务的管控机制和模式顶层设计,对战略措施、制度建设、发展规划、时长规划、资源整合、品牌管理、激励机制等环节进行改进。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企业国际化建设,包括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经营模式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等各方面。
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输出,申茂夏建议企业充分考虑当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条件,把风险控制放在前面,构建综合的风险控制体系。
此外,申茂夏还建议,企业在走出去时可以打造共赢竞合的新模式,实行抱团出海、合作共赢。与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编队出海联合舰队的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紧密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互相创造机会,带动企业产品、管理、技术和设计标准,也增强自身的竞争发展能力。
“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创新服务于传统的新的理念,低碳、绿色、环保、智能化等行业更是要把新能源、新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上,拓展发展空间。”申茂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