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园地 >>内容详细

【党史微学堂】我们的传家宝丨塞罕坝精神

2021-08-12 09:52:16  来源:央视新闻

 


塞罕坝,115万亩林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可谁又能想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这里,竟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

 

59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创造了旧貌换新颜的奇迹。

 

2017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树,在塞罕坝是最平常的东西,也曾是最稀罕的东西。

 

清朝晚期,国势渐衰。毗邻承德皇家园林和狩猎地的塞罕坝被开围垦荒。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往北是茫茫大漠,往南是京畿重地,这道连南接北的重要生态屏障,轰然倒下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豪迈上坝。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127人是刚走出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塞罕坝最初的建设者们并无固定住所。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工作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短短两年时间里,他们便种下6400亩落叶松,然而成活率却不到8%

 

1964年的春天,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改良后的落叶松幼苗。

 

老林场职工们在选育良种

 

20天后,奇迹出现了!96.6%的幼苗开始放叶!

 

10年后,60多万亩树木让荒山换了人间。

 

然而,好景并不长。1977年和1980年,林场接连遭受雨凇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大旱,总共32万亩林木毁于一旦。此时距他们上坝,已经过去将近20年。

 

毁了,从头再来!塞罕坝人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20年。20年后,96万亩3.2亿多株人造林再次挺立,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

 

绿意盎然的塞罕坝

 

201712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颁给了他们——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20212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以集体名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安长明作为林场代表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上接过了荣誉证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这句话,安长明体会分外深刻。

 

在塞罕坝,“绿”就是脱贫攻坚的资源和底气。

 

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等生态产业,塞罕坝机械林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贫到富。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现在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了200亿元。林场职工年均收入近10万元,并辐射带动近4万人受益。

 

周边百姓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6万人因此实现稳定增收。老乡们都说,“绿水青山”如今是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2019811日,河北承德塞罕坝七星湖景区景色迷人,凉爽气候引游人前来避暑消夏。

 

环境美了、旅游热了,“好风景”变成了“好光景”。

 

近年来,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直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拉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更多的塞罕坝,需要千千万万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那样的践行者、推动者。

 

让我们继续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人民调解委员会 【更多】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