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一场环保行业的交流会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召集下展开。每年的两会前,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都会召集一些环保企业的负责人交流当年政策、行业、企业的变化与期待,这样的沟通已经持续了10年,今年的主题是,“环保企业发力,抢占双碳赛道”。
在近两年的交流中,双碳是绕不开的话题之一。但2022年的情形更为特殊,经历了2021年“双碳”行动的强势开局,目前政策进入了系统的回调期。
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重点,“双碳”目标正在自上而下深刻影响各方政策的制定。随着顶层设计文件渐次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初步成型,时间表、路线图和实施路径也逐渐明晰:科技支撑、碳汇能力、统计核算、督察考核等支撑措施和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的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也将构建起一整套能力体系,进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双碳目标是否会是继PPP之后,环保行业的又一增量?
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艰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污染防治所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减污与降碳、城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新污染物治理与传统污染物防治等问题交织,挑战前所未有。与此同时,治理能力不足,产业仍处在发展粗放、集中度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初级发展阶段。
伴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尾声,环保产业发展放缓,以资本驱动、规模化驱动的发展模式面临考验,产业利润下滑,下行压力增大。环保工作持续至今,摘完“低垂的果子”,剩下的是“难啃的骨头”。
增量放缓之后
如果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中国开启环境保护事业已有50年,环保产业市场化改革也有20年,进步与变革紧密相随,目前的环保行业也在经历调整期。
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将近年来环保行业的变化归结为“调整”、“恢复”与“转型”,由此前的快速扩张进入理性扩张阶段,很多企业正从做“PPP”而陷入的债务陷阱之中慢慢恢复,一些并购重组完成后,企业也在谋求转型。
经历长时间的产业变化之后,环保企业有必要从过去的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产品化驱动的方向转变。
赵笠钧一直在反思环保行业过去近年的发展路径,除却政策因素等外部变化,行业自身存在能力错位与资金错配的问题,以至于环保企业在一些机会的驱动之下,没有保守住固有的优势,在战略上发生了漂移。
环保产业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正外部性强,长期需要低成本的资金。环保企业虽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在市场中探索的能力,但投资类的业务绝非是传统环保企业的优势,同时也并不具备工程系统施治的能力。资金优势与工程施治能力恰是央企的优势所在,央企的进场是有其必然性的,因此可以看到90余家央企中有70余家都延伸布局了环保业务。
首创环保董事、总经理李伏京认为需要看到行业增量放缓背后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传统的厂站,如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设施建设的市场基本布局完成,未来增量一定是逐渐放缓的。但是其他细分行业的市场机会在渐次打开,环保行业一定还未到达所谓的发展瓶颈期,细分领域众多,各细分领域的业态、空间与机会都应被关注。
“整个环保行业都是以规模扩张、重投资为主,随着行业的变化,我们认为未来企业必须要向技术和能力型的企业进行升级,能够变成系统解决方案型的企业。”李伏京表示。
在骆建华看来,所谓“低垂的果子”是指,环境治理中较为容易的工作,比如说生活污染的治理,包括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建设的速度非常快,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剩下很多“硬骨头”,比如VOCs、臭氧、农村环境问题等突出短板解决起来需要过程。“环保工作不仅依靠行政手段,更要依靠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环保不仅要考虑效果,同时更多要考虑成本,看不见的手应发挥更大作用。”
理性看待“双碳”
环保企业的理念在发生转变,正在寻求减排和降碳的协同,从原来传统的末端达标环境治理开始向上溯源,甚至可以倒推至用能结构的调整。
以工业转型为例,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表示,电力和钢铁是其目前最为关注的两大行业,这两个行业都面临着自身的发展目标的调整,包含其内部结构、技术工艺,以及随之带来的商业模式和人才梯队的调整。
“比如钢铁行业,原来只关注脱硫脱销除尘,但是现在我们会关注过程当中某一个设备效率的问题,甚至再往前关注长流程变短流程,从消耗一次能源转为氢能,在这其中能切入什么服务。”李其林说,“这是最难的课题,环保具有一定的服务属性,需要跟随业主需求的变化去调整相应的商业模式。”
双碳转型需要理性,在看到双碳带来的产业机遇的同时,环保企业也需要去评估转型带来的成本。
李其林说,“双碳”转型成本中除了投资、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传统存量资产转型成本。火电技术如果变成保障技术是否应该有存量资产保底,比如在基础资产回报加上弹性业务回报。这是行业一直在呼吁的做法。
一个好的趋势是,两大主流行业的目标从刚开始表态时的较为进取变成了现在的相对稳健。
面对环保行业的新变化,来自环境商会的建议是,企业应重点关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生态修复等方向布局;打开服务界面,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大新能源、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布局;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方向也正在向多要素、多介质、多目标协同防治转变,更加注重全要素一体化、精细化环境综合治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