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水质型缺水困扰太湖 治水之本在于治污

2009-07-31 02:26:42  

     以“水乡”著称的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因水而兴。然而记者近日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在太湖流域采访时却了解到,在这样一个本不该为水发愁的地区,人们如今却不得不受到“缺水”的困扰。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房玲娣表示,当前太湖流域局部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造成流域内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已经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流域水利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太湖水质总体上有所好转,但由于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居高不下,太湖地区水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太湖富营养化面积达到77%,流域河流水质评价为Ⅰ至Ⅲ类的仅占9.4%,超标河长占到了90.6%。

  据了解,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亿立方米,流域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流域年用水量在2000年就达到316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量远远不能满足本地的用水需求,主要靠从长江、钱塘江引水及重复利用才填补了这一巨大缺口。

  水质型缺水对区域饮用水供应和经济发展构成了压力。太湖流域的常州市原本可以从本地河网中取水,但由于当地水污染严重,不得不花费巨大成本从20多公里外的长江引水。而无锡等地也重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改善水源地水质。由于水质型缺水,苏锡常一些地区曾经对地下水大量开采,造成不少地方大面积地面沉降,沉降区面积已超过5000平方公里。

  水质型缺水问题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污染造成的。有关水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说,引江济太调水试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域内的燃眉之急,但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解决,根本途径仍在于水污染防治。

  专家表示,太湖流域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紧企业污染治理,严格实现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同时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使流域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此外还应该在全社会提倡节水,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太湖流域人与水的和谐。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