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早上6时起,从山西册田、河北壶流河、云州等水库调来的水缓缓流入北京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输水工作于10月底全部完成,调水总量达0.4亿立方米。
这是北京今年第二次从外省调水,自2003年以来,上述两省已累计向北京集中输水4.5亿立方米,但筑坝引水的速度似乎总赶不上缺水人口的需求。
北京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立方米,用水量却达到了35.5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0.4亿立方米。
显然,持续的、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更导致了水资源需求的巨额增长,加大了缺口。
而水荒也成为中国大城市发展的顽疾之首。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对媒体表示,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在中国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低效和污染问题,国家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排污实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下降3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水利部一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水荒成城市顽疾之首
对比数据不难发现,北京每年的缺水量达10亿余立方米。
近年来,北京“解渴”的主要思路之一,便是向周边的河北和山西借水。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水利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报送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在水利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早在2003年至2008年,北京从永定河、潮白河上游的山西、河北各水库,通过天然河道集中向北京输水共计4亿立方米。
“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随着北京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成为制约北京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水利部上述专家告诉记者。
更严峻的现实是,由于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到京由2010年推迟到2014年,在2008年北京奥运应急调水任务完成的基础上,2014年前北京每年还需就近调水数亿立方米。
不仅仅是北京,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以及水污染压力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仍然存在。
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漳河,自然条件差,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立方米,沿河村庄人均河滩地2~3分。人多、水少、地少,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地区之间竞相开发,河道径流不断减少。
为保护和多占河滩地,多用水,两岸群众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争相修建护村护地坝,争相引水,矛盾日益突出。地区之间为争夺水源和河滩地,多次发生群众械斗等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社会稳定。
类似这样的缺水问题,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亦凸显出我国水资源的紧缺。
中国的水资源贫乏到什么地步呢?作为全球公认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特别是随着人口峰值的到来,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进一步下降到170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
“目前,全国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水资源刚性需求日益增强。有关资料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363万增长到目前的1972万,节水挖潜的成果被持续增长的用水需求吞噬,人均水资源量衰减到100立方米左右。
被挥霍的水资源
与紧缺的水资源相对的是,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效率低下和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这是现阶段在中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水的生产率为3.60美元/立方米,低于中等收入国家4.80美元/立方米的水生产率,更低于高收入国家35.8美元/立方米的生产率,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同以及用水效率的不同。”世界银行在2009年提出的《应对中国的缺水》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但水的生产效率却相当低。
报告指出,中国水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低效。对海河流域的调研反映,各种用水的经济效益有极大的差异:稻田灌溉的产值为人民币1元/立方米,菜田为12.3元/立方米,制造业为21.3元/立方米,服务业33.7元/立方米。
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存在这样大的效益差距,说明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水资源这个生产要素约束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考虑不足,水权不清,责任不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目前,我国黄河、海河、淮河流域许多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开发利用底线。
此外,比水荒更触目惊心的是,一些地方仍在毫无节制地、粗暴地浪费和污染水源。
三十多年来,尽管国家大力控制,但从沿海到内地,从地表水资源到地下水资源,水污染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
“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年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239亿立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731亿立方米。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江河湖泊遭受严重污染。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到758亿吨,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2.9%。”在2009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对目前水污染问题非常担忧。
水利部上述专家也指出,我国许多地区自身水资源条件并不优越,但却要发展高耗水产业,造成许多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明确各流域、各地区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明晰各个发展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效率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他说,要让你知道有多少家底,知道有多少水可用。要以水资源这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去决定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要尽快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从规划决策层面把好总量控制关,要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把项目取水许可审批关。
产业布局新变量
异地调水,是北京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所迫,而对于河北而言,是同样饱含痛苦地纠结。同处华北与海河流域的河北省,最近10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3立方米。而根据国际标准,人均小于1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小于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
经过20年的发展,河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河北省钢铁产量已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产量超过了日本、韩国。同时,河北也是我国春小麦主要种植基地,每年小麦产量100亿公斤以上。
但是在辉煌数据的背后,却是地下水过度开采的现实。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
地下水超采造成华北地区许多城市和农村发生地面沉降,不仅危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严重危及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危及粮食安全。
“近几年,随着南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北方产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北方的确也是缺水的地区。”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记者。
虽然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但是现阶段农业产业作出比较转移是比较困难的。李国祥说,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竞争中,农业比较弱势,而在南方地区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粮食生产更加依赖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农业的战略位置,使得未来北方地区工业产业布局调整显得更为迫切。
“目前我国在布局重化工业产业区时,已经开始考虑资源对工业的承载能力,譬如我国在做一些战略规划时,已经开始考虑当地的环境承受压力。”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结构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云平告诉记者。
他说,企业选择工厂位置的时候,可能更多地考虑到运输成本、市场状况等因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对水资源和环境破坏所负担的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所以无论从政府还是企业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对水资源的确考虑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王云平认为,国家应该更多的对产业的布局和调整做出考虑。如果能够实施取水、用水、排水控制的“三条红线”,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量水而行,以水确定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对企业效率提高、产业升级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会淘汰一批小的落后企业,也会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据了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望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但要在全社会得到高度重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与政绩考核,并得到全面落实,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决心。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