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中国农村饮用水现状:望“标”兴叹

2012-08-22 14:51:37  

陕西汉中西乡县峡口镇文溪村,一条堰渠自西向东流淌着,水面上白沫,树叶、饮料瓶、塑料袋甚至凉鞋等各色杂物“随波涌动”,水浑浊发黄,并散发着阵阵腥臭。

就在一个月前,沿河的村民们还天天喝着这条渠里的水。

这条渠源起汉江的一条支流牧马河,沿河的村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吃水、做饭、洗衣……几辈人都是靠这条渠生活。可是“人畜粪便也淌到这里,死牛死羊也扔到这里,煮出来的米饭都有一股臭味。”

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水库等水源地取水,供水设备简单,几乎没有净水处理设施,水源水质监测基本处于空白……这几乎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供水环境的真实写照。

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并公布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对出厂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全面进行升级改造,预计总投资4100亿元。

一场水厂的提标改造将正式拉开大幕。

但对于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地区来说,连基本的水厂尚未普及,提标改造则更加遥远。

资本浩大,却仍不知有几许能真正来到若文溪村这样的地方。就算是有些资本到达了当地,在分配格局中也出现了“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状况。

微生物普遍超标

和1985年的旧版国标相比,今年7月1日强制执行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下称“新国标”),将指标由35项提高到了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此前曾表示,若以新国标为标准,2011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样达标率为79.6%。

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饮用水的水质要求可概括为四个字:安全卫生。其指标之一就是生活饮用水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感官性状良好,应经消毒处理。

和主要是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不同,在中国农村地区,微生物超标恰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这些污染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主要来自水源地无序排放的人畜粪便、医院的污水以及腐烂的动物尸体等。

本报记者在西乡县了解到,大部分村子并不具备排污管网,农户的生活污水大多“放任自流”到自然环境中。

在西乡县柳树镇小丰村,还有将近20%的村民用水来自于水井。一口水井供周边数十户人家使用。本报记者在一口井边看到,水质浑浊,树叶等杂物漂浮其上。一位村民说,这水井的水也并非地下水,主要是地表水汇集于此。每天要靠人挑水,全家烧饭、饮用都来自于此。

微生物指标超标,其结果就是很容易引发传染性肠道疾病。

“稍微沉淀一下,烧开了喝,急的时候也直接喝凉水。”据该村村民说,每到春秋,就是村里孩子腹泻的高发季。

NGO国际计划(中国)西乡县办公室副主任周崇国告诉本报记者,经过检验当地水大肠杆菌数严重超标。

据赣州市水文局专家的一项估算,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约为108.2亿吨,同时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降雨时最终被冲刷进入水体。

地理困境

集中供水率低是导致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利的地理环境。

西乡县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大部分村庄坐落在山区,村户居住十分分散。放眼崇山之间,高高低低、沟沟岔岔里都坐落着零星的农家。一个村子往往就被分割成不同的几个部分。

以沙河镇苦竹村为例,该村有村民1200多人,共340多户人家,分成5个小组。较大的组有百十户人家,小的只有30多户。其中最集中的只有第一组的30多户人家,其余的都散落在山里。要想集中供水,每个小组都得单独拥有至少一个水源。

如此分散的布局,要从水源地铺管网到各家各户,显然不容易。

峡口镇文溪村第六组有大约130户人家。大约一个月前,刚刚通上自来水。该项目是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共享水资源”西乡县项目中的一部分,“国际计划(中国)”具体实施完成。

文溪村六组峡口镇工程的实际投入约为96000元人民币,其中阿特拉斯-科普柯投入约56300元人民币。

峡口镇文溪村第六组分管该项目的副镇长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成本较高,这不到10万元实际上也只能解决130多户人家的用水问题。

阿特拉斯-科普柯(中国)此次对西乡县共投入约90万元人民币,项目惠及1500名村民。

“没办法,每家每户太分散,管网要足够长,施工难度也很大。”上述副镇长说。目前,仍然有个别偏僻的独门独户没法覆盖。

项目难获批

“我们巴不得多做一些项目,但申请的很多,真正落实下来的很少。”苦竹村村支书董廷福告诉本报记者。

按照规定,类似的饮水项目首先要向所在县的水利局申报。而水利部门评估的标准之一就是受益人群的多少。

因此,覆盖人群比较少的项目,获批的机会就相对较小。

“僧多粥少,在我们西乡镇,类似小范围的饮水项目太多了,而镇里、县里每年批复的项目数也是有限的。”董廷福说。

以沙河镇为例,全镇共20多个村,每年大约只有一半的项目被批复。根据村子的大小不同,获得资金也不同,“最多不能超过10万元人民币,”沙河镇紫荆村监督委员会主任黄启贤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倡导综合开发,也就是将饮水、灌溉等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合之后,进行投资,其目的是对村庄进行整体改造。

对于能够获得投资的村子来说,这自然是一个综合发展的好机会。

可是,本报记者从多位村干部处了解到,优先获得投资的往往并非是最困难的村子,反而是已经发展相对较好的。

“综合建设也是为了树立典型村,政府也是要脸面的。”一位村干部说。可这样一来,导致“好的地方越来越好,落后的地方越来越落后”。

与此同时,政府资助并不能覆盖项目的全部金额,最多达到50%,剩下的还需村民自筹。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村庄来说,这也是一大难题。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