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广大的农村和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否享受到更加洁净的环境?曾经备受困扰的村镇污水问题有无得到缓解?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上,与会代表就村镇污水处理难题及新技术、新工艺展开了热烈讨论。
村镇污水问题不容忽视
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农村的污水现状在许多地方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据统计,2010年全国村镇污水总产生量136.2亿吨,然而,处理率却极低,城市的处理率是78%,建制镇的处理率是15%,而村庄的处理率仅为6%。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污水处理率的地区差异也较大,上海、浙江、广东处理率较高,占全国50%以上。
村镇司有关人员还分析了其中原因,首先是二次污染严重,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也较为落后,半数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处于不正常运行状态。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粪便还田,化肥农业大量使用,旱厕改冲水厕,导致农村地区污水随意排放。
其次,牵头责任部门不明确。在中央层面,采取三定方案职责,多部委共同参与管理,容易造成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牵头部门不明确。在地方,则以建设系统牵头为主,环保、农业、水利也有参与。
最后,财政资金补贴力度不够。中央财政引导不够,没有设立村镇污水专项资金。现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用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的费用偏少。补贴环节不合理,重建轻管,乡镇负担大,即便经济条件好的镇也很吃力。据调查,开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平均每年需要支出6万元左右的运行费用。居民收费困难,长期享受福利服务,不习惯缴费。年轻人外出务工,向留守老人收费存在困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铮认为,当前,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的总体水平低,已建成设施的有效运行率低,投资效果差,以下问题尤其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予以规范:
工艺路线不合理。套用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模式,一些应用单位没有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宜技术。出水水质达标难。低投资、低成本运行,强调无动力处理。技术参数选择缺乏依据。主要依据城市污水处理的经验,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符。
各地治理经验和实践
2011年我国主要水系、湖泊和海域污染严重,其中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Ⅳ~Ⅴ类和劣Ⅴ类为15个,“三湖”中太湖总体为Ⅳ类,巢湖、滇池总体均为劣Ⅴ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吕锡武介绍,近年来太湖流域农村污染带来的COD、氨氮、TN和TP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比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农村生活源、农田径流源已经成为太湖地区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此,2010年财政部、环保部将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方式,太湖流域作为江苏省重点推进的3个区域之一,201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4.74亿元,2011年投入了4.34亿元。
事实上,我国各省市针对村镇污水问题,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广东省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从2009年起,全省每年对1万个自然村和100个乡镇进行整治。山东省开展“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和小康示范村镇等活动。青海省实行以奖代补办法,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西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北京市从2006年开始,每年拨出7000万元,对郊区42个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支持。上海市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加大对试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各地根据地区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成效显著,但后续的问题如何解决,比如目前存在的资金问题、污水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环保企业不负历史使命
在我国,最先涉足环保领域的企业为数不多,德安集团就是其中之一。德安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致力于村镇污水治理,一直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每一项工程。
德安集团总裁助理欧平安说,治理污染的关键是转变观念,污水和垃圾是肥料,也是一种资源,只是放错了位置。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污水和垃圾问题,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应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对污水和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这是广大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村有使用农家肥的优良传统,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更应该采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着眼于资源(污水与垃圾――有机肥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重建自然生态循环,实现跨越式发展。桑德集团则采用了SMART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主要采用区域统筹规划、最适合的工艺路线、标准化核心设备、集约化管理平台和灵活的商业管理模式,对村镇污水进行处理。论坛上,来自凌志环保、湖南富利来、苏州嘉净、江苏新源、晓清环保等业内污水处理企业,都纷纷发表了自己对村镇污水处理的见解,并展示各自企业治污的“利器”。
村镇污水治理不能仅靠政府支持,还需要有一批致力于环保的企业共同参与,才能让我国的村镇污水治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