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垃圾减量:更重要的是“政府参与”

2010-04-30 11:09:20  

    最近,北京市政市容委将每周四定为“垃圾减量日”,呼吁市民积极促进垃圾减量。


  之前,北京也有许多小区,在政府引导下开展垃圾分类,然而,10多年过去了,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却徒有其名。

  2007年,为了应付奥运会的压力,北京也在一些“党政部门”率先实行了垃圾分类。可有意思的是,几年过去了,这些部门似乎越分类越没有声息。原因,其实与那些小区一样,他们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公众无法参与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垃圾的危害,也不是他们不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每个小区门口仅仅多了一个收废品的人,所有的人都知道把能卖钱的攒起来卖。市场拉动的垃圾分类,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灵验无比。而我认识的北京几乎所有的垃圾分类自发试验者,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干湿分离,还是有机无机分离,都不是难事。让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根本不是问题,何况,随着垃圾减量收费政策的出台,经济利益的刺激会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难的是配套工程。而这就不是公众参与能解决的事了。公众参与在一个城市的垃圾分类体系中,只有两条路径,一是民间再生资源处理队伍,这方面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或者说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到了生存能力的极限,除非给他们更多的补贴,否则,别想让他们往更深更高处发展。二就是普通市民,或者说所有的垃圾生产者们,或者说所有的公众。“我们这些人”其实随时处于被发动的状态,只要市政的配套设施能够建设得相当流畅和精细,公众参与垃圾减量完全不是问题。

  因此,当政府期盼公众的参与的同时,也应把更多的政府参与责任担当起来。其实,说到底政府参与要做的事也非常简单,就是把纳税人的钱,更多地投入到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中。这些垃圾处理设施也简单,不过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设施而已。分类运输,不外乎是真正分类的垃圾桶,以及为这些分类垃圾桶负责的管理队伍,比如,每天在各个小区走街串巷的泔水收集车;分类运输,不过是增加运输能力,同时把原来统装垃圾的车辆,改变成按照垃圾的品性进行分类运输的车辆。分类处理就更简单了,只要把居民分类出来的垃圾,通过分类收集系统,通过分类运输系统,进入到对应的分类处理系统,很自然,分得越细,收得越独立,运得越勤,分类处理就越容易,重新利用就越容易,资源就越富有价值,参与这个产业的人,就越有光荣致富的希望。

  其实,如果真的从垃圾困难的角度考虑过了,应当就明白政府的职责所在和用力点了:把该投资的地方投资到位,把该管理的区域管理好,把该让利的地方让利出来,把该民营化的区域全面地民营化。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