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 >>内容详细

畅谈光辉历程 探索环保新道路

2009-07-31 02:22:35  
编者按   环境保护部12月26日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环境保护座谈会,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从原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祝光耀、王心芳、叶汝求、张坤民畅谈了环保事业3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并就探索中国特色的环保新道路发表了感想和建议。本报今日特摘录他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要强调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 叶汝求       环境保护工作的几个阶段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如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1974年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1979年9月13日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当时,环境保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工作地位;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与现在的工作思路有一定延续性。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有了经济建设要与环境建设同步的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在污染治理上,也提到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上世纪90年代时,中央连续9年召开“中央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具体部署环保工作,环保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前,环保计划通常是很虚的,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有了具体的指标,纳入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在污染防治方面,提出污染防治抓重点区域,以重点带全面,推进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1998年,在削减中央机构的大背景下,将原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党的十六大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未来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到了新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

  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

  就环境形势来说,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深,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破坏相当严重,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上世纪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现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状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中国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目前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由于高速发展,致使很多问题都集中在一起,污染很严重,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环境恶化趋势的扭转难度很大。因此,我们要向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个方向努力。

  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长期过程

  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直处于转型阶段。环境与发展怎么才能协调,目前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工作主要以城市为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这个工作思路一直在延续,虽然后来提到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但环保部门在主要的工作上能力还是有欠缺。我们做了很多的生态保护工作,但是除了城市生态之外,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欠缺,应该做得更深一点、更大一点。中央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越来越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环保工作的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二个表现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环境保护新的结合点。转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到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我国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意味着更加强调质量,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和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同时,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又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提出了约束性的指标,这对环保工作是极大的支持。约束性指标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而且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这是经济与环保战略上的转变。我们一直主张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一直在实施的环评,现在都进入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提高了地位,环保的思想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体现了对环保工作的认识

  探索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30年来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在环境管理的思路上,特别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上,体现了我们对环保工作的认识。用什么手段、方式、系统来管理环境,来保证环境质量,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在环境管理制度上体现得比较充分。在这种制度的指导下,环保工作一步步地走了过来。至于我们要进一步总结、讨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一定要强调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祝光耀

    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我感到很振奋。30年来,我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实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总书记的讲话,全面总结了所取得的4个方面的成绩和4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提到了建党百年奋斗的目标和4个方面的要求。     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分享者
 
  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过程中,就我们这代人来说,基本上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还是整个改革开放成果的分享者。相信同时代的人,看到这个报告后会觉得很亲切,很庆幸。这个过程不亲身经历很难体会。我们走到这一步现在回过头来看好象很简单,但当年“吃螃蟹”的过程非同小可。我们这代人非常庆幸,能够在非同小可的历史进程中一路走来。相对于我们的前辈,我们现在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结回顾30年的成果,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分享者,我们的心情很复杂,觉得非常感激和庆幸。     环保事业30年来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们的环保事业不断推进的30年,这个过程同样是极不平凡的。在宏观战略研究方面,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环保起步,被提上日程,到上个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进入基本国策,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又提出科学发展,直到现在的生态文明、两型社会,30年的时间,在环保的理念、历史和整个发展过程中,确实饱含了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这体现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这30年环保工作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市人均可支配增长迅速等。同时,资源的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呈几何基数在增长。因此,我们正是在特定的人口多、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推进着我们的环保事业。     二是中央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当时的条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和政策,体现了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应对措施。现在回过头来看,30年环保事业取得的成绩非常大,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在理念、意识方面的提高。如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县长、县委书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意识很强,有的甚至是环保领域的专家。这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了整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我们在宏观战略研究方面,特别是节能减排方面,力度和变化非常明显。我相信,今后的工作肯定要比现在干得好。     三是要坚持两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环保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在新的形势下,环保部门要认真探索,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到底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新的等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和完善丰富,但是我们要认真探索,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从中国的国情、民情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道路。     我们一是要坚持环保“以人为本”的方向,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的视野越来越宽阔。二是要坚持环保历史性转变,作为新时期工作的基本方面。三是要坚持环境友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是要坚持环境友好企业政策。五是要坚持对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这5个方面涵盖了我们当前环保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今后要面对的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就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融合问题,大家谈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32字方针”等政策,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发展,可以不断地进行深化。我赞同在认真研究新形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推动环保工作。比如,周部长曾明确提出要使环保进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战场、主干线和大舞台,我觉得这个理念抓住了关键,体现了我们在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改进。我到环保部门以后分管生态的时间长一些,我觉得要研究进入主战场、主干线和大舞台,就要把环保变成全社会、全民的工作任务,而不单单是环保部门的事。包括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要把整个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由环保部门在做变成全社会、全民的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研究所在地区、所在部门的具体情况,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融合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不是简单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做出安排,而是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在,我们要研究环保部门在新形势之下,怎么开拓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不同的实际出发,找到实现我们工作目标的具体平台和工作机遇。 

 
建立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非常重要 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王心芳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觉得非常重要,博大精深,要好好学习。我在环保系统工作了10年的时间,尽管时间不算长,但是我的感触很深。     我国30年环境保护工作与改革开放走的路是一样的,尤其是环境保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现在这个局面,应该说无论是在工作地位,还是在国务院的授权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环保部门这些年来的工作,恐怕我们国家的污染状况现在会非常严重。     我体会最深的是,近年来环保部门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经验,例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都很有价值。过去我们的工作有局限性,现在上升到经济社会建设的理念上,上升到国家的政策、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上,环保的工作力度很大。我们现在建立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有的上升到了法律,作用非常大,如环评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一些先进技术,有的甚至能与国际接轨,如在线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技术。以空气自动监测为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设备的国产化率非常高。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自动监测生产能力,仅靠买外国的仪器和设备,根本行不通,就连一些日常的检测维修都不行。还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发展也很快,实现国产化的程度很高。这与国外的技术没有什么区别。我个人感觉,现在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很大。     但是,我们所面临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形势依然严峻。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加大工作的力度。我们要在新形势和多年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建立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这非常重要。现在很多环境问题其实是管理的问题。管理问题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监督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经济政策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了我们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     我的一个很深的体会是,现在全民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仍然很艰巨。比如,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改变饮用水源地,这些地区的环保工作重点并没有放在污染防治上,而是放在改变水源地上。而在国外,如美国,有的城市的水源地取水口就设在城市的下游。由此可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和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所以,我们今后的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下一步能做得更好。
 
 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采取行动  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 张坤民        30年来,从确定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到科学发展观,全国上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环保事业。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3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接近两位数的情况下,初步抵挡住了压缩式、爆炸式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若干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     而全国在环境法制的加快建设、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部分城乡的环境改善、监督队伍的壮大、一些重点流域的治理、宣传教育与公众意识以及日益深化的环境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12月16日,《中国环境报》8个版面集中报道的“历史”和“事件”,对这30年的环保历程的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今天,我想把一段时间来围绕低碳经济调研得到的启发,尝试由一个简单公式,引出几个类似的公式,讨论一下我们环保部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如何从战略上去思考与采取行动(见下图一)。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个公式曾经相当流行:21世纪初,围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 Yoyichi)提出了有名的卡亚(Kaya)公式(见下图二),可直观地分析碳排放的4个推动因素,在气候变化文献中广为引用。它在实质上同上述污染影响公式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用卡亚公式分析19年的碳排放变化率(见下图三)。   

    

 

     中国尽管在这19年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强度(即每产生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年平均降低5.22%,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上人均GDP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8.54%,碳排放强度降低不多,最终造成碳排放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     人口多,这是目前难以改变的国情;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均GDP增长正是我们努力争取的。因此,要想控制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只有在积极降低能源强度和降低碳强度,即节能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上找出路。     同样道理,从上述公式还可以引申出其他一些公式,如投资公式(见下图四)。         强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即可节省投资(见下图五)。   

     由这几个公式可见,保护环境既要花钱,也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绿色就业岗位。   对于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我个人提出16个字:综合决策,积极预防,加强实力,问责赔偿。     综合决策,环保局实际上是管天、管地、管大气,我们要参与到综合决策中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否则我们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们带回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并立即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了一个报告。曲格平组织大家起草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昼夜奋战。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名将报告的后一部分,简称为“十大对策”下发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各部门,要求按照这“十大对策”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但最后的执行效果不好,没达到理想效果,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参与综合决策能力不足,虽然可以起草一个文件,但是我们很难去检查指导,不能问责地方政府。今后,我们不要只从事末端治理,而要强调综合决策,发挥各部门综合协调的力量。在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之后,我们更要积极地参与到综合决策中去。     积极预防,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就是周部长提到的全防全控。要预防优先,深入研究如何在制度上落实积极预防。现在对我们来讲,要力求得到法制的保障和制度的保证,我们的环保工作得到了法制与制度保证,但还远远不够,仍要强化法制保障和制度保证。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评估中国的环境业绩,强调把对环境的关注真正落实到制度上。     加强实力,我在环保局工作15年,当时我们的愿望很大,但手中没有实力和权力,甚至地方环保局连写项目建议书的实力也很弱。我们的监测能力、监督能力、信息统计能力、国外的最新情报动向搜集能力、部门协调能力及社会公关能力等都很欠缺。     我在日本天天看国内环境保护的进展,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境保护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强化环保工作能力。     世界银行曾有一份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国家的环保机构都成立较晚、能力较弱。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是很不错的,但与发达国家的环保机构相比,我国环保部门的实力还相对较弱。     问责赔偿,问责是指对地方的问责,赔偿指的是民事赔偿,包括企业以及个人。如果这两个原则能够得到落实,那么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进程就会大有希望。这里有一个例子,日本的水俣病发生之后,用于治理水域污染的费用超过其事前处理投入资金的100倍。事后补救的成本很大,很可能会让企业倾家荡产。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