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 >>内容详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破解污水处理难题

2009-07-31 02:22:54  
   7月18日,江南大学与无锡金鑫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联合举行了“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应用推广会”。据了解,该高新技术产品已顺利通过各项中试测试,并率先进行了产业化转换,在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无锡龙延村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现任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韩德乾说此举突破了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

  城乡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一直是困绕我国的一个难题。国外早在50多年前,就开始对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研究,现在政府的支持和财政补贴下,基本达标排放或回用。如日本主要采用“石井式”和“净化槽式”装备处理分散居民的生活污水;挪威多采用BIOVAC间歇式微型处理设备和Wdllax纯化学法处理设备;非洲一些国家大多采用独户住宅的生活污水处理装备。可以说,国外对分散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采用多种工艺组合形式,各具特点。

  记者从“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应用推广会”上还了解到,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比率约50%,而农村等具有大量分散居民的污水90%以上仍未处理。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这些分布在全国有超过100亿吨的生活污水亟需处理,市场容量巨大。但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在有关功能菌的快速繁殖和应用实施上,长期来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垄断,中国环保企业更无法获得其处理装备的结构信息。国内虽说已有几家科研单位对功能菌进行了研发,也产生了近10件相关专利,但至今未得到推广应用。其共性是运用厌氧原理进行污水处理,功能菌生长缓慢,但对生活污水中的各类人和动物有机排泄物处理达不到预期要求,同时存在菌的生长期与系统使用期的不同步现象,需不断定期增补处理菌,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为管理维护带来了很大难度,成功率很低,在市场化运作中,尤其是运行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存在很大风险。

  无锡金鑫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铁道部定点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次推广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是由江南大学与该公司联合通过多年的合作,所研制开发填补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是一项运用现代微生物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高新科技机械设备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菌种箱设计技术等多项技术集成的高新技术项目,具有循环回用节水减排、灭菌、无蚊蝇危害、无二次污染、安装简便、维护方便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需要添加菌种。特别是攻关组针对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变化,实现功能菌在不同条件下对分散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因此,该项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远离城市的农村边远地区、野外作业、旅游景区、建筑工地、临时大型活动和住宅小区等场所的分散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至今,已取得2项发明专利,并已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

    “目前,我们在生活污水上所拥有的菌种与国内现有菌种相比,易存活、繁殖力强且多为附着生长,无需定期增补菌种或更换,因此成本低,可靠性强,出水水质稳定。推进这个研究成果的转化必将填补国内空白,进而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对提高我国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和完善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结构,以及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参与此项目研制开发的江南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堵国成介绍说。

 

  据介绍,“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项目,2008年被列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项目。金鑫集团在已有中试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优势互补,建立生物菌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产业化项目的核心技术(功能菌)和主产品(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装备)两部分内容分阶段展开,不断提高装备可靠性和可适用性,优化产业化工艺技术,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目前,项目已通过各类中试指标检测,已步入产业化阶段。首批生产出的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项目攻关组选择了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村——无锡市滨湖区龙延村,作为首个成果应用推广点。龙延村在污水处理上,充分利用村庄地形优势、水塘及闲置地,通过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应用金鑫集团提供的二元复合结构的生活污水处理装备,无需城镇污水处理管网,降低了污水处理能耗,节约了运行成本。检测表明:经过生物处理出来的村民生活污水,出水水质宜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确定的2级标准。现在,村里已实现了养殖业及绿化等水循环利用了。“这样的效果,从根本上满足了村民对生活污水处理的特殊要求,更加快了龙延村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程的创建步伐。

  全力加快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污水处理装备生产基地,使企业在国内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行业占据领先地位。这是金鑫集团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此,从今年起,将在进一步完善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同时,在国内启动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力争在3年内,新建3条生产线,形成年产1000台套的生产能力,全面投产后,成为国内较大规模地科研开发与产业基地。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