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丘区腹心的乐至县是全省有名的绿化先进县、粮食基地县、生猪基地县、秸杆养羊示范县、优质蚕茧基地县和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融入成渝1小时经济圈、扩权强县试点的机遇,紧紧围绕打造 “全省蚕桑综合实力第一强县、全省畜牧经济强县、全省特色农产品经济强县和全省劳务经济强县”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整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科学规划 突出特色
乐至县着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规划的原则,坚持“政府指导、企业带动、业主自建、农户参与”的四方合作模式,以发展特色经济为抓手,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减排放、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养殖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特、业主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因地制宜,大力推行“猪(羊)—沼—果(林、草、菜、药、渔)”等多种“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的种养复合型模式,不断壮大和巩固乐至黑山羊、蚕桑、林果、中药材、蔬菜、青花椒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生和污染物零排放,有效促进全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低碳化的目标,着力在2-3年内把乐至打造为全省蚕桑综合实力第一强县、全省畜牧经济强县、全省特色农产品经济强县和成渝经济区绿色农副产品加工配送基地县。
在示范园规划思路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特、业主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行特色种植业与现代畜牧业循环互动发展模式,重点在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创建、基础设施配套、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典型引领 示范带动
山上一片片小米油桐长势良好,山下一排排猪舍宽敞明亮,圈中一头头生猪膘肥体壮,池中一条条白乌鱼欢快畅游……在初冬阳光的映照下,占地3800亩的四川省牧旺现代农业产业园显得分外迷人,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让观者无不赞叹:好一派现代田园风光!
三年前,外出成功创业的唐其军决定回乡创业,在乐至县中天镇普照村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四川牧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开始,企业就定位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今,在循环产业理念的指引下,该产业园逐渐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为主体模式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一进入产业园,占地数百亩的猪场便呈现在眼前,数百头生猪则在猪场后面的山上自由闲逛,拱泥刨食。在生猪养殖中,该园采用生猪放养,白天把生猪放养在林地、荒山,让猪采食野草,晚上则把生猪关回圈舍,喂五谷杂粮。
庞大的猪场势必产生大量的猪粪,怎样让这些猪粪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得到最佳的利用?
“以沼气为纽带,上联畜牧生产,下接林果种植,再联特色渔业养殖……”一个能综合利用粪便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思路清晰可见。
于是,一个占地2800亩的小米油桐种植基地应运而生,一个占地600亩的白乌鱼养殖塘建成使用。为了实现其最大利用价值,该公司把猪粪与猪尿进行了分开利用。把猪粪排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除了供应猪场职工的煮饭、洗澡外,还为猪场提供照明、保暖。沼渣则当成上好的有机肥用于小米油桐种植基地,并套种上了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黑土豆和花魔芋。同时,把尿液通过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后,排放到白乌鱼养殖塘,再提灌到山上浇灌种植园,既能节约一部分养鱼用水又解决了种植园用水。一个集“猪—沼—电”、“猪—沼—林”、“猪—沼—渔—林”为一体的“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由此形成。
而在乐至县回澜镇姑嫂坎村年出栏近万头的鸿顺大型养猪场,新型的养殖方式也让人耳目一新:标准化的圈舍,全程视频监控,饲料严格配方,饲养定时定量,场舍干爽整洁,周围田畴肥沃,场内林果飘香,全然没有了传统猪场的脏、乱、差和恶臭味……
“这也得益于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2007年鸿顺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坚持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以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种植业又为养殖业消耗垃圾资源互补等方式,逐渐走进了一条集“畜牧—中药材—林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9年10月,该养殖场被四川省农委等五部门评为四川省第七届“创业之星”。
“猪粪、尿液统一通过生物菌、沼气池发酵等处理后,功能完全不一样。”沼气解决了猪场燃料问题,沼液可是山坡上那些特色作物上好的“美餐”。在鸿顺公司四周,数千亩的土地上已经种上的柠檬、美国竹柳、速生杨等特色作物,林下还有半夏等中药材。
“这些树木林草不花一分化肥钱,全靠猪场的垃圾粪便沼液作肥料。”鸿顺公司老总杨先顺说,种植绿色作物充分解决了养殖场沼液和干粪等污染问题,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错。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升生态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乐至县委书记封安这样认为,“它对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大胆探索的原因所在。”
目前,乐至县已支持和鼓励业主多渠道投资2亿多元,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大型示范园10余个,成功探索出 “猪—沼—林—药”、““羊—沼—林 (草)—羊”、“牧一沼一粮(果、菜、渔)”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养殖生产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全循环”,不仅解决畜禽污染老大难问题,还确保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生态经济 幸福农家
“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的循环农业除了实现了污染的 “零排放”外,也为牧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生态放养猪肉供不应求,白乌鱼远销全国各地,花魔芋、黑土豆走俏市场……如今,牧旺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的年产值已达4000余万元。
在牧旺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蓬勃发展的同时,周边的老百姓也找到了增收的机遇。“我同牧旺公司达成了生猪寄养协议,今年已经帮公司寄养了90多头,赚了一大笔。”普照村村民罗秀珍说。
为充分利用资源,该公司采取了“生猪寄养模式”,让周边百姓参与到养猪中来。老百姓用自家的猪圈帮公司养猪,小猪、饲料、防疫等由公司提供,猪每长一斤企业给养殖户5角钱的饲养费。“一槽30头,一年可以养3槽,基本上一户农民一年能净赚一万元左右。”牧旺公司老总唐其军说。通过这种寄养模式,老百姓养猪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已有300多户群众与公司达成了寄养模式,并配套建设了沼气池,户均增收达5800元。
正是在牧旺公司这类大型循环经济示范园的支撑示范带动下,一批批小型(庭院)式循环经济园也在帅乡新农村快速推广。
“是立体循环农业的生产模式,让我们改变了观念,摘掉了穷帽子,建成了小康村。”在乐至县孔雀乡孔雀寺村,村民杨天寿颇有感触。孔雀寺村村民历来有养猪传统,畜牧养殖一直是群众增收的主渠道,而近年来,随着百川、兴川牧业等龙头企业的入驻,在村里建起原种场等,猪业更加兴旺,但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在政府的引导下,该村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规模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循环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猪-沼-藕(林、果、菜、特种养殖)”等立体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同时也探索出变废为宝,惠及民生的新路子,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前煮顿饭,烟尘满屋钻,哪有现在这么安逸哟!”宽敞的厨房里,瓷砖上墙,灶台裎亮;扭开水龙头,白花花的泉水喷涌而出;打开沼气开关,蓝色的火苗腾腾而起,映红了主人家唐红秀的笑脸,“自从有了沼气,钱省了,时间省了,柴火也省了,节能环保,让我们农民也过上低碳生活。”
“通过发展现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壮大了企业,富裕了农民,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一举多得。”乐至县委副书记、县长万志琼感叹。
群众尝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甜头,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情不断高涨。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乐至县响亮地提出了“兴水、修路、改土、建村”四大建设,三年来,多渠道投入资金15亿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新改建各类水利工程3.1万余处,整治病险水库84座,新增蓄水能力505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0.67万亩,并解决了20余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乐至连续两个年度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
建成农村公路1175公里,油化、硬化国、省、县道200余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492.85公里,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70%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实施“金土地”工程,开展土地整理,在保证全县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0余个,建设总规模达到26万余亩,可新增耕地2﹒8万多亩。
新改扩建农房7万余户,建成沼气池1.7万口,卫生井1.5万个、卫生厨6300余个、卫生厕4500多个,硬化院坝6140个,配套建成家庭生态经济园4510个,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一幅幅生态文明的和谐画卷,正在帅乡大地徐徐绘就。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