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 >>内容详细

循环经济还需配套政策支持

2011-07-20 09:00:48  

 ————专访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凯

  推行循环经济,一方面需要控制排放,另一方面需要用市场手段加以促进

  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漫漫征程举步维艰。当《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越来越近,南非德班是否又能翻开新的篇章?这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题。

  对于谜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最后一刻才揭晓。而用低碳的方式拯救地球却已是共识,现在各国也都在采取国内低碳减排的行动。在“十二五”期间,低碳也成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筑低碳的产业体系?循环经济在其中又扮演着何种角色?就这些问题,《责任观察》专访了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凯。

  《责任观察》:南非德班气候谈判在即,对于这次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谈判,您有怎样的预期?

  周凯:对于南非德班的结果,我并不感到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发达国家内部的意见没有统一。欧洲,尤其是西欧,在低碳经济方面走的比较远,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布局都比较先进、健全。

  欧洲气候交易所是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吸引了欧洲碳市场上85%的场内交易量。这从总交易量就可以看出。2005年,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总交易量为9394.8万吨碳。2008年,该所总交易量达到了28.1亿吨,是2005年总成交量的近30倍。从日均交易量来看,2005年日均交易量约为90万吨碳,2009年11月的日均交易量已经超过2000万吨碳。目前,日均交易量已经是4000万吨左右。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参与态度并不积极,这也体现出美国事实上并没有准备好。事实上,美国的生产、消费模式本身就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其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意见也没有达成统一。比如中国,就处于比较矛盾的地位,在部分领域工业化程度很高,在部分领域又比较低,东西部差距比较大,又承载着13亿人口,如何平衡低碳减排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问题。对于非洲、亚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抱着同样的想法。

  因此,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各自达成一致,才能够有谈判的基础。因此,《京都议定书》最大可能的是延续到2015年或者其他时候。

  气候谈判是继WTO之后,又一次给全球经济和贸易“扣帽子”的事情。气候谈判最终可能需要根据最终的经济禀赋达成共识,需要回归到经济本身的属性:生产资料、劳动对象、自然资源等要素,从这几个方面去解决。

  《责任观察》:低碳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十二五”期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循环经济在低碳的背景下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周凯:低碳的说法最早是出现在英国,从背景来说应该是基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不管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宗旨都是一样,循环经济是低碳的一个手段,没办法把它割裂地看。无论生活还是消费都要尽量少排放,这就是低碳的目的。

  低碳经济近年来确实很热,我想把低碳经济回归它的本性。首先从低碳经济说到底也是一种经济形态,能够它的发展同时也是取决于经济的一些发展因子,像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最终来供给社会,满足社会。但是低碳经济本身又存在自己的发展因子,包括低碳的生态方式,消费方式,技术导向方式,以及一个国家所处在的水平和资源约束力。

  未来,循环经济是最现实、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模式。我们现在在苏州做试点,以废旧轮胎为例,现在很多废旧轮胎回收的方式,最粗犷的是烧成焦油卖掉,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染,并且会造成极大浪费。用循环经济的角度思考,是将废旧轮胎用物理办法回收,做成胶粉,继续生产。

  循环经济是发展方式转变最重要的一环。从整个经济要素来说,循环经济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十二五”规划中有三处提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且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循环经济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至此成为国策。

  循环经济立法以后,从框架来说应该是足够的,但还需要配套的一些地方法规出台,包括产业政策等等,与之形成有效补充。比如,河北铁矿多,就需要出台相关铁矿的循环经济法,内蒙是稀土大省,就需要相关稀土的循环经济法。要针对不同的地方形成配套的、分段的产业政策。

  国家在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主要任务有几项,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规和法律体制建设。现在北京基本上被垃圾覆盖了,如果还用现在处理垃圾的标准,不到20年,北京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被用来存放垃圾。就是我们整个回收系统和循环利用的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来。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建设一批关键项目。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修订调整产业政策。指定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落实完善调整有关税收政策。

  《责任观察》:相关的配套政策应该如何推进?

  周凯:从循环经济领域来说,中国有着深远的文化基础,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国的循环经济体系配比,从世界范围内看也较完备。因此,相关的产业政策配套跟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需要控制排放,另一方面需要用市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比如,我们现在开始实行阶梯水价,只有惩罚性的水价,才能有效控制浪费。再比如,针对现下热议的“地沟油”问题,我们在苏州成立了一个产业基地,把生产“地沟油”的原料转为生产生物柴油,其优点是燃点高,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少,同时可实现10%左右的利润。但其利润比地沟油要低,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可以针对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产业,给予税收上的鼓励,争取让其利润率达到25%以上。现在已经有四个市签署产业协议,推广此项目。下一步希望能够以省为试点,进一步推向全国。

  除了资金支持,还需要培养一种消费文化。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一种观念,过去我们吃饭,即使两个人也要点很多菜,造成浪费,现在要培养勤俭节约的理念。包括生产者的生产习惯,包括在生产中用水用电的习惯。

  对此,主要还是要靠教育和宣传,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赶世界的脚步有些“不拘小节”。“小节”就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和思想,而现在到了重新思考的时候。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