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柴达木人走过了辉煌而自豪的一年又一年。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特色生物、新兴产业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成为我省建设循环发展先行区的“主战场”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立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按照健全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融合的要求,紧紧围绕循环经济建设主题,坚持储备一批大项目,引进一批大企业、建成一批大项目,不断支撑试验区的发展,相继建成投产纯碱、碳酸锂、天然气甲醇及铁矿采选、煤炭开发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在盐湖化工产业方面,先后建成盐湖集团综合利用一期、青海锂业和中信国安东西台盐湖碳酸锂及硫酸钾镁肥、青海碱业一期等产业项目,主要产品产能大幅上升。察尔汗、尕斯库勒、柯柯、茶卡等盐湖开发规模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资源开发由单纯采盐提钾向规模化、产业化、精细化、综合开发、集约开发方向发展,盐湖化工产业进入成长期,加快发展的优势及基础逐步夯实。
油气化工产业方面,建成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150万吨炼油厂扩建升级改造、中浩天然气化工公司60万吨甲醇等项目,形成以油气开采为龙头的油气化工产业,为促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建成鱼卡、大煤沟两个90万吨、高泉45万吨、木里聚乎更210万吨煤炭开发项目以及乌兰300万吨洗精煤、100万吨焦化、鱼卡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德令哈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动力煤产能达到350万吨,焦煤产能1200万吨,焦化产能100万吨,煤矸石烧结砖8000万块,煤炭综合开发产业基本形成,为试验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能源、煤化工原料支撑。
滩间山15万盎司黄金配套5万吨硫酸、肯德可克250万吨铁矿开发、有色金属矿业10万吨铅冶炼、都兰黄龙沟红旗沟岩金开发等工程的建成,为柴达木加快构建金属冶金产业奠定了基础。
枸杞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自治州农业产业结构,进而带动马铃薯、城郊果蔬种植基地和牦牛、高原淡水养殖基地建设,柴达木另一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正在崛起,到现在,建成28.6万亩枸杞基地、1万亩高原青稞繁种基地、格尔木市工厂化蔬菜育苗基地、德令哈万头仔猪繁育基地、8000吨沙棘浓缩汁、2000吨枸杞干果加工生产线及乌兰5万吨有机肥项目,2011年枸杞产业实现产值5.34亿元,产值和种植面积分别排在全国第二和第三位。
高起点规划、高技术研发、高效益发展,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的新能源光伏产业最为引人注目。目前,已形成格尔木东出口、德令哈西出口、乌兰老虎口及大柴旦锡铁山四大光伏产业园区,完成投资126亿元,共建成40多个光伏发电项目,实现913兆瓦安全并网发电,创造了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最集中、最大光伏电站群、同一地区短期内最大光伏发电站安装量、规模最大的光伏并网系统工程、世界范围内首度实现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五个“世界之最”。仅格尔木就有23个光伏发电站建成投运,装机容量达573兆瓦,占全省的57%。黄河上游格尔木20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站的建成投运,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格尔木330千伏聚明汇集站的正式投入运行,开创了我省电网首次大规模接入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容量的新纪元,格尔木也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建设示范城。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人民幸福生活
领导寄语:
中共海西州委书记辛国斌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可喜成就。5年来,自治州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发达地区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谐社会实现共建共享,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显著提高。
海西州州长诺卫星
富民强州逢盛世,不需扬鞭自奋蹄。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海西各族干部群众寄予热切期盼。站在新的起点,海西各族干部群众将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举措,担当发展重任,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双核”之一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效率、活力、和谐、绿色海西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
“废料”中崛起的企业
立足锡铁山下,举目远望,绵延数千米的化工区高楼林立,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纵横交错的管线勾勒出一座生产设施一流的现代化企业,这就是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国庆节期间,记者来到位于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镇的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涉及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相互融合的企业。而企业所用的原料几乎全是废料,如铅锌尾矿、钾肥尾盐等废渣、废气、废液等。
公司总经理张铭介绍说,我们以盐湖资源、有色金属尾矿、尾盐、以及磷矿、煤炭为原料,上游生产硫酸、磷酸;中游采用煤气化融合工艺生产合成氨;下游通过推动煤化工、盐化工相互融合,使过去危害环境的尾矿、生产钾肥产生的废盐,通过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在循环利用中变成磷酸一铵、氯化铵、纯碱、复合肥、氯酸钠、液氨以及硫酸、磷酸、生铁、磷铵、合成氨、建筑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就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废水、废渣、在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中也都全部得到了充分利用。为此,这家企业近两年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产业链项目。目前,年产15万吨磷酸一氨生产线已经投产,并为这条生产线新增了余热回收、洗涤净化、制酸尾气吸收、污水处理、回收利用装置和年产14万吨蒸气余热锅炉、热电厂。如此,不仅为磷酸一铵生产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通过循环利用,每生产1吨硫酸就能回收1.5吨蒸汽,从而有效地确保了磷酸生产的达标排放,余热通过余热发电装置转变成电能,一年不仅节约标煤3.2万吨,还能新增磷酸产量4万多吨。
5万吨磷酸浓缩装置也于今年建成投产,并开始建设40万吨复合肥生产线,日前这一建设工程已经完成30%的工程,扩能改造完成后,产量将达到100万吨。据了解,公司计划再建一条年产15万吨磷酸生产线,届时公司磷酸一氨产量达到30万吨;与此同时配套建设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联碱、2万吨氢氧化镁、2万吨氯酸钠和数以亿计的免烧砖项目。
张铭说,现在这些建设项目正在快速推进,计划将于2014年前所有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届时,每年将“吃”掉17万吨铅锌矿渣,40多万吨盐湖尾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废料变成了磷酸一铵、氯化铵、纯碱、复合肥、氯酸钠、液氨等系列高附加产值产品。就连硫酸生产中产生的硫酸渣,通过回收利用还能转换成3.2万吨生铁、1.5亿块免烧砖。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税10.75亿元。 (作者:杰拉 尉书彬)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