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去湖北出差,听省环保局的人说,省环保局十几个处分成十几个工作组,一个地市一个组,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落实减排措施,一呆就是几十天。听说山东还有好多地方都是这么干,各级环保部门都上了第一线,十分辛苦。
眼下,减排到了最要劲儿的时候,见着了一点成果,但是谁也不敢高兴得太早,大家知道,这点成果不牢靠,没准一松劲就又掉下去了。
以往类似的教训不少。当年关停“十五小”的时候,各级环保部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动了几十万人次到现场。捷报频传,战果辉煌,各地大批危害环境的小企业被关闭。后来,随着执法力度的减弱,各地的“十五小”出现反弹,使得关停“十五小”的胜利打了折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光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光靠火线冲锋拼刺刀,可能会取得一时的胜利,但不会获得彻底的胜利。汲取了历史的教训,减排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更加科学和理性,从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3个方面入手,意图很明确,要获取彻底的胜利,尽量不反弹。
看各地减排工作,都是在加大执法力度,出台的政策也大多是强制性的政策,相比之下,激励性的政策不多。前些日子,浙江嘉兴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挂牌,出台了一些激励性的环境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调动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可以推动企业主动减排。
当前企业是把减排当作任务来完成的,甚至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的。企业要想完成减排,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花了钱,完成了减排,企业得到了什么呢?企业被获准放行通过,可以继续生产了。尽管企业可以由此得到通行证,他们还是心里不舒服,因为得到这张通行证他们花了很多的钱。有的企业不想花这笔钱,他们想方设法要溜过去、混过去、逃过去,或者能拖一天就一天,总之不情愿治理减排。原因还是利益,企业认为治理减排无利可图。
嘉兴的事例告诉我们:治理减排有利可图。企业可以通过治理达到污染物减排,企业不仅获得了一张通行证,还获得了一张银行存折,可以将减下来的排污量存入“银行”,等着它升值,也可以留着自己用,企业今后扩大生产规模时,没有排污量可不行。如果企业将排污量出售也可以,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都有市场价格,明码标价。这样一来,企业在减排上的投入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有的企业为今后的发展攒下了“空间”。
减排工作不能只使一股劲,除了力劈华山的外家功夫,还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内家功夫,激励性的经济政策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减排工作非常需要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国家环保总局升为环境保护部之后,协调能力得到了加强,今后应该强化部门间协调的功能。环境管理政策的出口在环保部门,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口在综合部门,环境保护部应该加强与综合部门的协调,配合综合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性政策与管理政策相结合,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