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EO论见 >>内容详细

专访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烟气治理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2014-01-21 11:00:13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刘一鸣 北京报道

    “在国电清新的业务结构里,脱硫脱硝等环保产业仍然是其第一主业,其中,脱硫超过大半,脱硝占比相对较低。” 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73)(以下简称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国电清新也在积极拓展公司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第二、第三主业板块。

    张开元称,在主营业务板块上,作为首批国家脱硫特许经营试点企业,国电清新侧重于拓展能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收益的特许经营、BOT或托管运营等环境综合服务业态模式,同时兼顾选择能为公司带来阶段性增长的EPC建造模式。“从业务的布局来看,我们更看好脱硫市场,尤其是脱硫现役机组的改造市场。”

    同时,国电清新目前已设立或收购康瑞新源、锡林新康、中天润博、清新节能、博元科技等子公司,基本完成在褐煤制焦、再生水、节能服务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布局。

    看好脱硫提标改造市场

    《21世纪》:在烟气治理板块,脱硝是一个新兴市场,国电清新怎么看待这一市场的前景?

    张开元:对比脱硝市场,我们更看好脱硫市场。公司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除了考量该领域现有市场容量,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较强的技术门槛,能有效降低低价、恶性竞争,脱硫系统的技术综合性和复杂性较脱硝而言更高;二是有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否则行业存在的众多竞争者,当市场下滑时就可能出现为争夺有限并逐渐萎缩的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

    尽管脱硝在国家政策层面推动下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容量,但行业竞争主体较多,都想分享这块“蛋糕”,这与十年前脱硫市场刚起步时不同。脱硝市场容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就会被消化。我们没有开拓脱硝催化剂生产业务。在脱硝市场启动时期和脱硝设施建设高峰时期,脱硝催化剂供不应求,脱硝工艺成本中脱硝催化剂占到约40%比重,生产脱硝催化剂的企业在这一时期将会取得较好的收益。

    但是随着国内外企业新建产能增长,以及脱硝工程存量减少,预计本轮脱硝改造不久后脱硝催化剂将供过于求。所以在脱硝领域,我们倾向于依托公司技术、运营业绩及经验、上市后增强的资金实力及市场信誉,侧重于BOT模式。

    《21世纪》:电力行业强制脱硫的政策,已经实行近10年了,脱硫市场是不是接近饱和了?

    张开元:我们相当看好脱硫市场,而且认为未来脱硫市场会持续若干年向好。脱硫市场容量主要构成包括现役机组(多为中小自备电厂)新建脱硫市场、新建机组脱硫市场及现役机组脱硫提标改造市场。我国电力行业基本上完成了对现役机组的脱硫改造,而新建火电机组会维持在一定容量,所以我们看好的是现役机组的提标改造市场。

    伴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及环保监管执行力度的加大,电厂的脱硫压力将会增加,脱硫设施必须达标运行。然而,现实是,现有的大部分脱硫设施是在当时环保标准下建设的,且不论当时建设的性能、可靠性,当前环保标准提高后,很多重点地区甚至严格于欧美国家,这对电力企业形成巨大的提标减排压力,意味着很多脱硫设施都需要进行提标改造。

    《21世纪》:如何看待烟气治理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未来几年这个行业是否会经过一轮新的洗牌?

    张开元:其实低价恶性竞争在很多行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价恶性竞争是市场步入成熟阶段不可避免会面临的问题。

    低价恶性竞争一方面会形成恶劣的竞争氛围,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竞争者的整体利益;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也会促使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没有实力的企业将会被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行业的洗牌与整合。

    实际上脱硫行业已经历过一次洗礼,几年前有数百家脱硫企业,现在留存下来的要少得多。我预计,烟气治理行业,未来还将经过一次大的洗牌,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数目可能相对有限。

    期待“第三方治理”市场化机制

    《21世纪》:如何评价现行脱硫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对行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张开元:电力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企业,为了节能减排需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有利于调动电力企业的烟气治理积极性,有利于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升级发展。

    火电厂脱硫脱硝市场化竞争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治理”有待进一步推广。从竞争主体来说,大型电力企业下属环保公司较民营环保公司而言具有集团内的垄断优势,民营企业难以依靠技术和服务优势进行竞争,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缺乏开放性,加大补贴力度有可能会加剧集团内垄断的倾向,阻碍市场进一步开放。

    《21世纪》:国家已对脱硫脱硝行业推行特许经营,如何更有效的建设和完善市场化机制?

    张开元:特许经营已经推行多年,这一机制很好的将电力企业需要、环保公司的诉求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我国电厂烟气治理工作。

    但我认为,我国大气治理的攻坚战有赖于更大程度的建立“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实际中,部分企业还存在环保设施建设质量不过关、投运不正常的现象。对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来讲,都治理污染,那么治污成本会反映在行业产品价格体系中,企业自身利益并不会受到实质影响。

    但如果大家的步调不一致,就很可能造成“谁先治理谁吃亏”,甚至可能造成部分先治理的企业撑不到新的价格体系形成的那一天,于是就有部分企业在环保减排方面大打折扣,单单依靠各级环保监管是很难管得过来的。

    环境治理要标本兼治,污染是“标”,机制是“本”。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应该明确引入“第三方治理”,优化市场化机制和监管机制,改变排污企业自己治理,环保部门一家监管的传统模式,通过打破垄断壁垒,构筑完善的市场化机制,让专业的环保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提供优良的服务,实质性的承担起全部的环保责任。排污企业只需为排污付费,并和环保部门共同成为监督者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通过公平竞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既有利于建立起一方治污,多方监督的高效机制,又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壮大和发展。(编辑 王世玲)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