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强化考核问责奖惩 铁腕治理推进减排

2009-07-31 10:15:56  
编者按

  2月23日至2月25日,全国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深刻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对“十一五”后两年的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做出了明确部署。会上,来自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环保局(厅)的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本报今日特摘录他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多措并举治气 办好绿色奥运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巨大成功。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刷新了北京市10年来同期空气质量的最好纪录,全面兑现了绿色奥运的郑重承诺,为运动员创造了优良的比赛环境,确保了奥运会、残奥会的顺利召开。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7年多来,北京为保障奥运会空气质量良好,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把兑现申奥环保承诺作为根本目标,坚持“绿色奥运”理念,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部署。北京市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施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7年来,北京市组织制定并实施了8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先后投入1200多亿元用于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奥运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加强首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突出以污染减排为抓手,狠抓重点污染治理。组织开展了空气质量达标战略、区域大气污染物防治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针对北京大气环境污染复合型、压缩型特征,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重要抓手,狠抓重点污染治理。首先是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煤烟型污染治理。中心城区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天然气供应量从2000年的11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47亿立方米。其次是严格新车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8年执行国Ⅱ、国Ⅲ、国Ⅳ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再次是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控制。2001年以来,调整搬迁了市区144家污染企业,关停了郊区所有水泥立窑、砂石料场和黏土砖厂、东南郊地区所有化工企业、二热和三热的重油燃煤发电机组。同时,严格施工管理,加强扬尘污染控制。

  三是突出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促进污染减排和引领减排技术升级。发布实施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等18项地方环境标准,污染物排放限值逐步与国际接轨。通过实施严格的排放监测、监管,有效控制了污染增量,削减了污染存量。

  四是研究建立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健全各种保障机制,确保奥运空气质量保障万无一失。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成立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共同制定了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获得国务院的批准。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天津、河北还共同制定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污染控制应急措施》。成立了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领导小组,组织建成了以地面监测为主,以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为补充的立体监测网络,全面开展奥运期间空气质量监测、预测工作。采用多模式集合预报方式,对次日和中长期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分区域、分时段滚动预报,为空气质量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五是广泛开展绿色奥运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绿色奥运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宣传活动,通过“少开一天车”、有奖举报、建言献策等活动,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在正确的宣传教育引导下,北京市民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对北京环保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治污抓好重点 奖惩落到实处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


  面对严峻的工业污染防治形势和残酷的污染现实,山西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向污染宣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攻坚克难的勇气,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严厉的制裁手段,掀起了环境治理的风暴。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山西省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作为节能减排的突破口,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环保也是政绩”已成为山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针对工业企业集中分布于重点区域、流域的特点,山西省实施了以工业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蓝天碧水工程”,3年环保投入累计达375.3亿元,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入达201.8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污染防治能力,促进了全省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实施“一山一河”生态治理工程,对太原西山地区180余家污染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对汾河干流沿线49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分类处置,有力地推进了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流域工业污染防治进程。

  为了让各级政府承担起环保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山西省制订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污染减排指标考核权重占绝对优势。通过签订政府目标责任书,强化“四合一”年度考核,将环保目标责任制、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指标等,作为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环保责任的重要内容。在2008年“区域集中整治”过程中,省政府首次召开由部分县、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座谈会,严肃指出重点县、市的突出环境问题,要求限期解决,逾期问责。

  严格执法 综合治理

  为推进工业污染治理,省政府颁布了《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省人大制定了《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为工业污染治理提供执法依据和法律支撑。2008年,山西省开展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攻坚战,推进了9208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进程。山西省建立了由铁路、电力、银行等14个部门参与的环保统一战线,联合出台了20多项环境执法新政策,对3000余家环境违法企业采取了停贷、停电、停运等措施;先后对违法排污现象严重的10个市、县实施区域限批;对1500余家高污染企业和设施实施了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建成全国第一家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山西省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关停各类违法排污企业和设施7816个,查处违法案件1.3万余件,执行罚款1.79亿元。依法加强排污费征收工作,3年全省征收排污费累计达66.9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严格约束性指标,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环境准入门槛,严格项目审批;出台《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依法推进规划和区域环评;科学测算环境容量,对所有县(市)实施以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依法推进25个区域和规划环评,对757个规模以上项目实施了总量置换,否决了投资近千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

  强化考核 问责奖惩

  山西省对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保工作绩效实行问责制、奖惩制和“一票否决”制。先后对80名未认真履行环保职责、当地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否决了72个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环境质量改善显著的市县分别给予5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0万元奖励及环保能力建设资金;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后10位、退步幅度排名前10位的,予以通报批评,政府主要领导不得参与评奖、评优,连续两年或3年通报批评的,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直至予以行政处分,进一步将环保奖惩制落到实处。

参与宏观决策 推进污染减排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加强环境保护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和突破口。本次大会为上海进一步领会环境保护部的工作要求和学习兄弟省市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总体情况

  近年来,上海围绕迎世博和创模的目标要求,以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3方面做法:

  一是从战略上将环境保护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和综合协调的作用。按照“四个率先”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放在全局重要战略位置,“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被列为2008年上海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的首项任务。

  二是持续加大环保投入,为环境保护的全面推进提供资金保障。针对当前环境保护正处于高投入、大发展阶段的特点,市政府承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每年环保投入占GDP比例保持在3%左右。从2000年启动实施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环保投入已连续9年达到占GDP的3%以上,累计超过2250亿元,2008年为423亿元。

  三是建立全市环保协调推进机制,确保环保工作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全社会的高度参与。2003年,成立了由市长挂帅、市政府20多个委、办、局和各区、县政府为成员的上海市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委员会,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分解责任,形成合力,分阶段解决影响当前和长远的环境问题。

  主要进展

  在环境保护部的关心指导下,上海按照迎世博、创模和污染减排的要求,结合城市特点,坚持防治结合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从2000年起连续实施了3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加快推进了城市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郊区“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集约化控制,1994年以来共完成了7800多个污染企业或生产线的关停调整。

  二是加快了环境基础设施与城市化进程的同步发展。目前,全市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50座,做到镇镇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3万立方米/日以上,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5%以上。建成了1020多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硫工程,占全市保留燃煤机组装机总容量的94%,2009年上半年所有脱硫工程将全面完成。

  三是加强了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环境改善工作。在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关闭、搬迁了173个畜禽养殖场,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并将太湖流域特别排放限值的执行区域扩大到青浦全区。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四是不断加强环境管理。特别是注重区域开发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发挥规划环评在优化功能布局、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提高资源和环境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中的作用,努力从决策源头预防污染;修订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并制定了一批地方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从战略和规划上统筹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上海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阶段特征,按照参与综合决策和指导协调环境与发展的要求,远近结合,开展中长期环境战略、“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长三角环保规划等研究,明确环境保护长远目标方向、分阶段的战略重点和实施途径,并进一步强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或生产线,推进工业区环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以循环经济试点为突破,推进工业、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完善电子废物等回收利用体系。

  三是进一步按照确保城市环境安全的要求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成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对黄浦江水系自来水厂实施深度处理改造,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网络建设。

  四是进一步通过深化和拓展污染减排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逐步推进污染减排从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变,根据环境质量来确定排放指标在区域和行业上的合理分配。同时,针对空气中细颗粒物、臭氧、灰霾现象等复合型污染问题,推进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新车提前实施国Ⅳ排放标准,在用车推行简易工况法检测,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和石化行业VOCs治理。

   抓住关键因素 铁腕治理太湖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2008年,江苏省在环境保护部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一手抓应急治理,一手抓长效管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8年,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0.2,同比下降1.5;53个国家考核断面平均达标率为67.9%,同比提高28.3个百分点,实现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体黑臭的目标。

  强化指导协调,完善治太体制机制

  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各部门合力治污,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创造性开展治太工作。一是调整充实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成立正厅级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初步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督促机制。二是成立了省防控太湖蓝藻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及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形成了良好的重大事件应对机制和科学治太的决策咨询机制。三是对15条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双河长制”,分别由省长罗志军等省政府4位领导及11位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省级河长,省和地方协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创新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省部际联席会议这一合作平台。去年8月,由江苏省牵头组织,在无锡召开江浙沪两省一市太湖水环境治理及蓝藻应对协调会,进一步完善治太协商机制,与兄弟省市在治太工作上借鉴经验、沟通信息、开展协作,合力治污。

  综合“四个办法”,实现历史性转变

  改变过去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的状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形成多管齐下的治太格局。一是运用法律办法。制订严于国家标准的《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同时,积极争取司法、检察等部门的支持,南京、无锡、常州等地相继设立了环保法庭。二是运用经济办法。太湖流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调整到每吨1.3元~1.6元;同时实施差别价格政策,六大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按高于一般工业、服务业1.5倍的标准征收,增强企业治污的内在动力;率先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促进形成“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新格局;在全流域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建立上下游行政赔付补偿机制。三是运用技术办法。围绕太湖水污染防治,去年共实施了65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模型、年处理5.5万吨蓝藻的无害化处置示范工程,攻克了蓝藻打捞船关键技术并实现成果转化。四是运用必要的行政办法。省政府与流域5市地方政府及省10个部门签订了“十一五”及2008年年度治太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为全面治太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注重“五个主要”,确保水污染防治效果

  通过落实主要任务,推进全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一是主要河道。积极推进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治湖先治河”的思路,以治理难度最大的漕桥河为先行示范,全面开展15条主要入湖河流和武宜运河、苏南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二是主要时期。2008年4月~11月,全面开展监测预警和蓝藻打捞作业。开展每日环湖、双日湖体网格巡查监测,建立了太湖水污染与蓝藻监测预警日报、应急快报制度,实行卫星遥测、自动监测、人工巡测相结合,24小时严密监控水质和蓝

  藻水华变化。三是主要污染因子。针对氮、磷污染,强化控源截污。完成1174家工业企业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提标改造,关闭印染电镀企业77家,对134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3101家。四是主要区域。实施了水源地取水口保护,完成南泉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沙渚等水源地10.36平方公里清淤230余万立方米;环太湖河流全年完成疏浚土方800万立方米。五是主要能力建设。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管。1292家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流域的工业污染源监控网络。   制度能力并重 加强固废管理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


  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是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浙江省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固废治理法制体系逐步形成;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废物和工业危废处置能力分别比2004年提高4倍和18倍;着力提升队伍能力水平,市级固废管理机构全部成立;不断强化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监管,全过程管理成效初步显现。

  统筹谋划,确立管理工作总体思路

  一是统一思想。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围绕生态环保的中心工作,以固废管理为突破口,带动固废污染防治整体推进。二是转变方法。转变“就固废论固废”的思维模式,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工作。三是谋划全局。提出浙江省固废污染防治3年工作思路,明确了八大领域、18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

  健全制度,完善固废监管法制体系

  一是推进固废防治地方立法。2006年,浙江省人大批准颁布了《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污染防治职责,细化了危险废物监管、进口废物管理、电子废物利用和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的措施规定,确立了固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二是狠抓配套政策制度。围绕重点领域,出台了推进危废处置产业化、医疗废物监管、剧毒化学品处置和生活垃圾处理等10余项政策制度。三是指导基层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地市结合自身特点,出台固废环境管理制度。

  强化能力,夯实监管“软硬件”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化规划指导,出台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强化考核督察,把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置等三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体系,作为一类指标,优化考核方法,定期督察通报。在固废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管理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浙江省固废监管中心参照公务员管理,2008年,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设立了固废管理中心。与2004年相比,全省固废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数增加了115%,在岗人员数翻了近两番。在科研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推动“固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投身固废科研,对危废处置、污泥处理和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给予政策优惠和重点扶持。

  加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

  一是围绕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在流向监控上下功夫。推行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制度,并与“三同时”验收、排污申报和环境统计等工作挂钩,为建立全省危险废物数据库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发了“全省固废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行政许可网上办理、转移联单网上跟踪的目标。此外,我们还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固废利用处置行业协会,强化了经营行业的自律性,拓宽了废物流向监管的渠道。

  二是围绕解决污泥处置难题,在理顺机制上求突破。首先,充分利用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部门的有利条件,把污泥处置任务纳入省政府组织实施的“811”环保新三年行动中,下达到各市、县人民政府,从而明确了工作的责任主体。接着,经浙江省政府同意,牵头印发了《浙江省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置工作实施意见》,划定了建设、发改、环保、经贸、国土、财政、科技、物价和金融监管等9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是围绕促进化学品管理制度化,建立了管理体系,浙江省固废中心配备了两名人员专门负责,各市、县也落实对口联系人,确保了有人管事。组织专项调查,摸清了全省新化学物质使用单位的情况,建立了基础数据库。

   着力城考创模 开展综合整治

  山东省环境保护局


  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容量小,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把加强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措施,狠抓落实,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创新治污机制为突破,推进流域污染防治

  一是确定流域治理新思路。我们把全省五大流域中的60条主要河流作为全省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主要河流水质基本变清、生态基本恢复、河中重现鱼类的目标任务。二是探索流域治理新策略。在多年的流域治理实践中,山东省逐步探索出一条“治(污染治理)、用(水资源循环利用)、保(生态修复与保护)”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策略,形成了流域治理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三是实施流域排污新标准。南水北调沿线排污标准中COD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四是完善环境经济新政策。山东省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行BOT、TOT运营方式,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

  以改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为中心,推动全省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超前谋划,全面推进燃煤电厂脱硫。“十五”期间,山东省就在全国较早建立了“两控区”国家和省重点脱硫项目季报制度。“十一五”以来,在国家与山东省签订《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增加对800多台现役机组脱硫改造要求。二是多措并举,促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工业废气综合治理,对全省所有烧结废气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对近千家煤气发生炉实施集中脱硫改造。三是定期调度,及时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2007年,山东省按照网格化均匀布点的原则,新增监测点位74个,逐步建立了全面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的数字化平台。

  以规范化管理和“园区化”试点为基础,开创固废、危废管理新局面

  一是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申报登记动态化。从2008年开始实行每季度申报一次,及时掌握全省危险废物的底数。同时,做到执法检查程序化、日常监管规范化。确定160余家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开。二是不断开拓危废、固废管理新领域。全省17个设区城市全部建成集中处置设施,县级医疗废物实现了集中处置。

  以“城考”和创模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把创模作为提升城市品位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要求全省48个“城考”城市全部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二是重点突破。要求条件较好的市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创模工作。威海、青岛先后创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三是严格标准。根据创模的指标要求,严格标准,强化指导,及时向各市政府提出整改意见,狠抓整改落实。四是强化考核。每年将“城考”结果编印成《全省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报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省有关部门。

  以加强执法能力为手段,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完善自动监测体系建设,2008年3月底,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控中心已基本建成并实现了全省联网。二是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全省环保工作由事后查处、被动查处、集中查处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事前监管、主动监管、经常性监管为主,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三是建立三级联动查处制度,明确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时限和程序,进一步提高了环境执法的时效性。四是强化联合执法,去年,山东省政府组织开展了3次环保专项行动,保持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