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9 14:29:32
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专家分析,中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局地、局部区域土壤隐患突出,污染修复迫在眉睫,亟需从加强立法、完善标准、提高技术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工作落实。
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此前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重度污染点位分别为12.1%、2.3%、1.5%和1.1%;适宜农业种植的一、二类土壤占87.9%,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占12.1%,其中属中度、重度污染的土壤约占3.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指出,多年来中国土壤污染加剧的原因主要在于化肥施用过量,以及农药使用过量和不科学、造成农残超标。
他说,目前平均用量400千克每公顷,东部地区高的可达600千克每公顷,是世界公认警戒上限的1.8倍以上,更是欧美平均用量的4倍以上。
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不利于对重金属络合固定。
魏复盛说,当前中国土壤污染在部分地区较重,特别在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干线公路两侧等局地、局部区域,主要污染物是镉、砷、铅、汞、铬、多环芳烃等。
“土壤修复”在最近不到十年,开始受到政府、民众、科技人员等多方关注。
据了解,目前土地污染修复问题正引起重视,已在国内启动北京焦化所、杭州农药厂、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等重要项目,国家环保部也已颁布五个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文件,用于指导污染场地调查评估。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如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滞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滞后、缺失,污染种类、浓度限值标准缺乏,土壤修复目标不明确,土壤修复技术、装备、药剂研发储备不足、成功案例少。
“土壤修复投资大、收益慢、回报低,目前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好的市场主体,更缺乏好的购买主体。”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指出,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也比较初级,基本以工程为主,把污染土壤挖起来埋掉,无法大规模承接相关产业。
专家建议,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的立法工作,同步制订国家层面的“农药管理法”和“化肥管理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具备可操作性的土壤修复标准体系,加强土地污染修复的技术研发和示范,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技术准入门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每年编制修复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