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环境监测要强化政府主导和部门协同

2015-08-21 16:02:11  
  为什么只要公布监测数据,就会引发热议和质疑?为什么在同一块土地、同一条流域,监测数据的表述却存在较大差异?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不足,已成当下现实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当前存在的包括数据公信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网络监测新格局。笔者认为,以政府主导和部门协同的思维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次重大的认识升华。
  首先是政府主导。对于各地监测的实际工作来说,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点位的合理布设等问题上。
  一是监测方案的制定。笔者认为,评价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案应该由市或州人民政府主导制定,市级方案、省级方案依此上收审批权限。这样,既能够把握考核的主动权,也能够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比如,一个县域在一个特定监测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要通过固定的监测方案来反映,而这个固定的监测方案不能由县本级来制定,应由上一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对这个县的资源禀赋、工农业生产状况、污染分布等进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设计一个量身定做、完整的监测方案。这个方案应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只有按这个方案开展监测,当月、当季或当年的评价才合法、有效。
  为了提高监测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笔者建议,由政府主导的县或市域监测方案在制定上要坚持早启动、多协商,全面论证、适时发布的原则。要加大技术论证队伍,要几上几下,给下级人民政府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只有通过上下结合,监测方案才能更加全面、符合实际情况。而监测方案一旦确定,就要严格遵循,以保障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是监测点位的布设。只有明确科学的监测点位,才能从客观上掌握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水系如同检查肾脏,监测大气如同检查肺部等。实际上,对县域、市域乃至省域,需要监测环境质量的水、气、土壤等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这些自然资源在限定的监测空间范围内,就如同一个人的五脏六腑。要做全面检查,就应在固定的点位分别采样检测。
  目前,我国县、市的监测点位布设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本区域的总体环境质量状况。而当前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就是要在上一级政府的主导下,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组织水利、农业、住建等部门,共同重新审定布点方案。而布点方案一旦确定、公布,就要成为公共的监测资源。无论哪个部门、哪个组织或个人开展环境质量类的监测,都只能在这些点位上采样分析。
  笔者认为,监测点位的布设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要采纳各方意见,统筹各方资源,以提高布点的科学性、合理性。监测布点确定后,各部门的能力建设都要向这些点位倾斜,使之成为使用方便的公共工作平台,每个部门都能利用这些平台获取本部门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信息。
  其次是部门协同。各级人民政府要发挥监测方案制定总指挥作用,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监测资源整合起来。
  对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基层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无奈。“部门联动往往变成部门不动。”“跨省(市)联合比跨国联合还难。”“部门内高效,部门间失效。”部门内部资源配置良好,但跨部门却难以共享,这一问题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必须得到根本解决。
  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流域,污染的真实数据应该只有一个。然而,由于不同部门在布设点位、采样时间、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同,监测出来的结果可能差异很大。其实,每个部门的监测工作,都严格执行了各自规定的监测方法和要素,并采取了相应的质控措施,其结果具有真实性。但各自为政的结果是,监测数据零散、片面,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污染现状。因此,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将各部门的力量集中整合,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多方协同,才能达到最好的监测效果。
  笔者认为,部门协同不仅仅体现在一次或两次的工作协同上,而应该体现在更宽泛的领域。
  一是理念的协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手段很多,包括任务的统一下达、相同的分析方法等。协同既是思想认识的统一,更是行动上的互补和一致性。要将协同理念贯穿于监测网络建设的自始至终。尤其在监测结果共享方面,要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实际上,监测数据只有被使用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如果固步自封一味将监测数据密封起来,没有任何产出,就是监测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此,笔者建议,应以数据基础较好的部门为牵头单位开发共享平台,各部门都可以上传并获取历史数据,逐步形成全面、实用的大数据库,形成共同的监测数据财富。
  二是利益的协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为了社会公益,每个从事环境监测的部门,都是在为环境保护做贡献,都是为了确保人们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没人希望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会有人因为监测数据恶劣而欢欣鼓舞。在共同的宗旨和目标之下,对于工作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应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部门间必须密切联合,共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形成环保统一战线,充满凝聚力和生命力。
  三是后方的协同。笔者认为,生态环境监测的部门协同是全方位的,既有业务部门间的技术协同,也涉及人事协同和财务协同。《方案》勾勒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蓝图要靠一支生力军去奋斗,其中包括财力在内的后勤保障也至关重要。
  《方案》的出台是众望所归。统一了认识,还要有实践。相信在各级政府的积极主导下,在各部门各司其责、努力协同下,生态环境监测必然会走进一个新时代。
  作者单位: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