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着力破解“一建就闹一闹就停”困局

2015-08-28 15:58:06  

  近年来,因PX项目、垃圾焚烧厂等项目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因此,一些项目陷入“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困局,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还产生示范效应,可能诱发更多地区的群众效仿,掣肘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原因。一些群众对涉污工程项目持“零容忍”态度,这既源于群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又与群众的环境风险感知方式有关。虽然相关建设项目在理论层面的风险概率极小,或者降低污染排放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群众仍会担忧:企业能否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政府能否严格履行监管职责?群众的忧虑和不信任放大了对项目风险的主观认知,引发了强烈的情绪性抵制行为。
  除此之外,有关部门信息公开和回应工作不到位,也对激化矛盾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做到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工作时存在命令主义倾向,不能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面对群众的疑虑和申诉,或者不回应,或者延迟回应、形式主义回应,这进一步加深了群众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为事态升级埋下伏笔。群众大规模聚集后,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维稳压力,掌控局势的能力不足,最后只能采用停建项目等方式缓和矛盾。
  “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困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面临的一项突出问题,考验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化解环境利益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破解“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困局,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是基础。在群众环境利益诉求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畅通渠道,规范和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避免渠道不畅阻塞民意,防止无序表达和低效表达。要加强环境信息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猜疑、焦虑和不满。要加强政府诉求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避免不当回应引发的矛盾转化和升级。要在广开言路的同时分清是非,既要认识到群众环境利益诉求中的“是”,又要正视政府自身在环境治理或项目建设中的“非”;既要指出并纠正部分群众思想和行动中的“非”,又要敢于坚持政府决策中的“是”。在涉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上,领导干部要敢于坚持、勇于担当。
  其次,破解“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困局,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是保障。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有风险意识,要通过舆情监控发现群众中的负面情绪,及时教育、引导和干预。一旦发生群众规模性聚集,必须及时处置,避免导致事态扩大。同时,不要过度反应,慎用武力,避免产生对抗性情绪,防止矛盾激化。针对少数不法分子或组织的暴力行为,必须果断处置,不能满足个别组织或少数人的无理要求。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来提升政府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涉污工程项目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确保重大决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破解“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困局,完善协调沟通机制是关键。协商沟通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各方环境利益诉求,针对群众最关心、最关乎其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不能回避矛盾,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污染型项目建设协商沟通机制。协商沟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没有民主,就不能集思广益;没有集中,就不能凝聚共识。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立足全局和长远,辩证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统筹的根本要义是坚持整体观,这个整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统筹环境利益矛盾不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坚持发展,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发展中寻求社会各方环境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