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外资瞄上中国“绿色机遇”

2015-09-29 16:03:10  

  金秋,新疆棉花进入收获季节,棉桃绽开的笑脸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试验田里的棉农们今年不用再为清理地膜烦恼,德国著名化工企业巴斯夫的可降解地膜已经在他们的棉田里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远在天津的合佳威立雅危险废物处理中心正在开足马力,全力处置从“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运来的各种危险废物。

  两家互不关联的外资企业,却在中国有着同样的追求——新常态下,中国对生态环境的理念、制度、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抓住产业升级、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带来的市场新机遇,不仅扩大业务,创造价值,同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还能提升公司的美誉度。

  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的全球著名资源综合管理企业威立雅,初期在中国开拓市场的艰难,曾让公司元老感慨良多。如今,威立雅在中国40多个城市经营着70多个项目。

  “我们注意到,中国修订实施了新的《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各级政府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切有目共睹。”威立雅高级执行副总裁、亚洲区董事长卡迈斯表示,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系列治污行动的实施,为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创造了非常好的市场机遇。

  在哈尔滨南岗区,威立雅以PPP模式运营着一家热电联产厂,不仅为当地改善空气质量提升能源效率,也为公司开拓出新的业务增长点。

  “大气十条、水十条实施后,每年投资需求高达两万亿,其中10%来自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更多的则来自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市场的容量足够大,中国市场也足够开放,这为外资进入中国环境治理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

  传统行业企业也在试图把握这一机遇,气密性建筑节能解决方案、有机垃圾高效管理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紧扣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已经让人对巴斯夫刮目相看。巴斯夫亚太区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侯宇哲表示,政府采取的行动在各个层面影响和推动着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安全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转型,这意味着新材料需求将增加,化学品领域的解决方案更加抢手。而这正是他们的强项。

  过去,有外资企业抱怨:国内企业故意以牺牲治理效果压低订单金额来赢得市场。如今,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对此,卡迈斯用自己公司的实例证实了这一变化。在乌鲁木齐,威立雅除了运营一个污水处理厂外,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还运营一个沼气回收设施,这一设施产生的热能使污水处理厂能够维持在合适的温度,并提供工厂所需的一半能源。这样就替代了电力采购,因而减少燃煤总量并降低碳足迹和甲烷足迹。

  “这是当地政府追求高环境标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卡迈斯说,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起伏,这是正常而且可以理解的。如今,中国政府正在加强环境质量考核,非常重视污染治理的实效,要让“绿水青山”看得见。我们相信,地方环保投入“就低不就高”的现象将越来越少。

  侯宇哲说,中国最近出台了《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相信有了这个办法,政府工作人员在审批项目时会更认真、更审慎地评判项目的安全和环境风险问题。

  卡迈斯认为,在严格的环境质量问责体系下,中国地方政府进一步强化生态环保工作,更重视治理效果,也更重视推动治理的区域协作,这对跨国企业来说也是机遇。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保增长,一方面要力促环境质量改善,虽有矛盾,也可能共赢。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产业发展将更为迅速,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骆建华说,有序、合理、良性的竞争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竞争中,无论中资外资,有能力研发更经济适用的技术、创造更新的商业模式、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这将促进我国治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