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面对经济下行 中国结构调整亦同步加速

2015-10-29 11:25:17  

  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率“破7”,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7%的增长。中国经济既面临世界经济与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也需直视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实体经济困难加大等问题。然而,应该强调的是,中国经济探底加速的过程,也是结构调整加速的过程。所以,当直面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同时不应忽视经济表现中的亮点。中国经济时报约请三位在宏观领域深耕数载的专家,他们从不同视角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并预计宏观调控将着力从供给、需求两端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与财政货币政策共同发力。

  主持人范思立

  嘉宾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高培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三季度的经济形势,除了广受关注的增长率“破7”以外,请问还有哪些特点?

  短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高培勇:短期指标示弱。我们构造的6月和7月实体经济活动指数已经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最低水平。新公布的PMI指数显示短期内生产和出口将减缓。8月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2%,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9.7%,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下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减弱。新出口订单指数降至47.7%,是2014年10月以来持续下降的新低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增速减缓。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新出口订单指数略升0.4个百分点至46.6%,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下。

  结构性通货紧缩严重

  高培勇:8月份消费物价(CPI)同比上涨2.0%,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9%,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大。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原油供给增加、美元升值、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等因素影响,自今年6月下旬以来,能源、食品、金属等初级原材料价格再次下跌,7月—8月仍保持低位。8月三大类初级原材料价格比7月分别下跌18%、3%和3.3%。国际初级原材料价格下跌通过进口形成中国的输入性通货紧缩。生产部门长期紧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其资产负债表可能受损,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引发债务紧缩。另外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进口价格指数下跌,通过购进原材料价格指数传递至PPI,生产部门的物价负增长仍将继续一段时间,并有可能传递至消费物价,消费领域通货紧缩的风险上升。

  高度关注经济运行出现的问题

  祝宝良:要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经济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国内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受外需持续低迷、国内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和人口增长减慢等因素影响,我国需求结构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传统商品的需求减慢,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去产能将是今后两三年的重要任务。近期,虽然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所回暖,但仍处于减库存之中。2008年以来,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在快速扩张中积累大量债务,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方债的积累速度,但面对经济下行和风险偏好降低,银行慎贷断贷现象增加。

  当前,我国的企业产能过剩和政府债务状况、通缩趋势和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高等特征,基本可以用“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解释。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投资回报率;也需要宏观政策配合以创造一个宽松的货币和经济运行环境,稳定资本市场,降低债务水平,打破“债务—通货紧缩”循环,遏制经济继续下行,防止财政金融出现系统性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大家对经济增速下滑还有所心里预期,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正在由高速增长平台向中高速增长平台转换,但应看到目前实体经济增长下滑明显,会不会滑落至既无增长速度,也无增长质量的局面?

  工业下滑趋势明显

  高培勇:三季度,因制造业产能过剩、传统产业淘汰力度加大、汽车通讯等主导行业减速、投资需求不旺等因素导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低增速。7月和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33%和0.53%,增幅低于二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6.0%和6.1%,比去年同期下降3.0和0.8个百分点;1月—8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3%,比去年同期下降2.2%。

  实体经济表现低迷,工业名义GDP负增长

  黄剑辉:工业加速下滑。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2%,其中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较8月回落0.4个百分点,创历史低点。若考虑PPI因素,当月名义增速已为负值,与三季度工业名义GDP负增长基本吻合。9月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增长0.38%,折年后增长4.66%,低于同比增速。从主要工业门类来看,9月当月采矿业同比增长1.2%,增速较8月份大幅回落2.8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6.7%,较8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0.7%,较8月回落1.2个百分点,三大工业门类均出现下跌。从其他实体经济指标看,基本印证了实体经济的低迷,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0.2%,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9%,据测算,9月克强指数可能仅同比增长0.9%左右。9月工业加速下滑,可能与华北地区阅兵限产及工作日减少有关。

  制造业PMI仍处于50%荣枯线下方。9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49.8%,虽较8月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50%荣枯线下方。从分项看,新订单指数回升至50.2%,反映下游需求小幅回升;产成品库存与原材料库存继续“双降”,分别为46.8%和47.5%,反映企业仍处于去库存过程中;新出口订单较上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至47.9%,但仍处低位,表明外需依旧低迷;采购量指数回落至48.6%,反映企业后续生产意愿不足;从业人员指数与上月持平,为47.9%,显示就业压力仍较大。财新与民新制造业PMI仍大幅低于官方PMI,其中9月财新制造业PMI下降0.1个百分点至47.2%。9月民新PMI则回升至43.0%,10月进一步回升至43.3%,不过仍大幅低于官方PMI及荣枯线。三大PMI中,官方PMI样本里大型企业占比最高,民新PMI样本以民营为主,且中小微企业占比最高(70%左右),可见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压力更大。

  非制造业PMI表现好于制造业。9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3.4%,与上月持平,其中服务业为53.0%,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财新服务业PMI为5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民新非制造业PMI连续回升,9月回升1.4个百分点至42.3%,10月再次升至44.2%,虽低于荣枯线,但仍反映出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景气度正在逐步恢复。

  中国经济时报: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跌破7%,工业、投资加速下滑,出口持续负增长,通缩压力有所上升,但也应看到中国经济增长有利的一面,能否谈谈中国经济的亮点所在?

  黄剑辉:概括地讲,经济表现不乏亮点:一是消费起到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这与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就业稳定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二是服务业表现抢眼。不仅金融业未出现预期中的增速下滑,其他服务业(包含科技创新、文化娱乐、医疗养老等行业)更接过了稳增长的接力棒;三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逐步转向“稳健偏松”,贷款与社融稳健增长,民新企业融资情况指数开始回升;四是人民币汇率在前期贬值压力下逐步稳定,资本流出规模有望收窄。

  金融数据显示正加快支持实体经济

  黄剑辉:三季度新增贷款呈现快速增长。三季度新增贷款3.34万亿元,高于二季度的2.9万亿元,较去年三季度同比增长71.1%,打破了历年来四个季度新增贷款大致遵循3∶3∶2∶2的基本格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7月证金公司救市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大幅增长,若扣除此因素,三季度新增贷款约在2.5万亿元左右,同比约增长25%,整体处在温和偏快水平,符合当前“稳增长”政策的需要。

  9月新增贷款略高于预期。9月当月新增贷款1.05万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4%,与8月持平,处于温和偏快水平。从结构来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3401亿元,其中大部分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增加6811亿元,增长力度较大,仅次于今年1月,其中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增加3256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555亿元,中长期贷款的恢复性增长,得益于房贷政策的放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9月存款虽负增长,但去除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后实际仍保持合理增长。9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减少了3192亿元,主要源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22万亿元,去除该口径后,新增存款为9052亿元,基本保持合理增长。从结构看,居民存款增加7631亿元,企业存款增加2063亿元,财政存款则减少3092亿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减少,且幅度增大,表明财政政策“保增长”正在加速。

  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贷款占比较高,债券融资快速增长。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3.13万亿元,比二季度减少9950亿元,但受到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同比增长32.3%。9月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新增贷款占80%,依旧保持较高比例,外币贷款下降2344亿元,反映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居民与企业减少美元负债的行为;委托贷款新增242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59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1278亿元,债券和股票融资分别增长3270亿元和349亿元,债市与股市“一热一冷”,目前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货币增速继续高于调控目标,为“保增长”维持稳健偏宽松状态。9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1%,增速虽较8月末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高出12%的目标值1.1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1.4%,创2013年5月以来的最高增速,部分反映了居民及企业部门货币流动性增强的效果。结合三季度GDP增速与GDP平减指数来看,当前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差距(M2增速-GDP增速-物价增速)大约在6.9左右,从历史看处于“稳健偏宽松”区间。

  结合新增贷款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来看,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有所回升,而金融供给端又具备较强的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需求,因此实体经济融资状况有所改善。这在10月份的民新指数上也得到印证,其中企业融资情况指数为42%,在前6个月下降的情况下,首次环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长显亮点

  黄剑辉:从行业来看,第三产业成为拉动GDP的主力。细分来看,与传统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增长相对较慢。金融与其他服务业增速较快,成为拉动服务业的主要动力。其中金融业并未因股市大跌而出现增速大幅回落,同比增长16.1%,由于金融业占GDP比重在8%左右,经测算约拉动GDP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保持高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季度货币投放、新增贷款的加快以及证金公司的救市影响。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9.5%,较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由于其他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19%,近似拉动GDP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超过金融业。其他服务业成功从金融业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四季度经济将企稳

  中国经济时报:很多分析认为,四季度的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明显的回升态势,请问各位怎么看未来的经济形势?

  高培勇:2015年四季度宏观经济走势仍受去产能、去泡沫和清理债务等因素影响,企业库存可能见底回升,但资金供需萎缩制约投资回升;物价方面要防止去产能力度过大导致PPI负增长传导至消费物价负增长形成通缩;房地产销售出现回暖迹象,但能否带动房地产投资回升仍有疑问;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极大挑战,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四季度财政支出仍需加大力度。

  我预测:第四季度CPI上涨1.8%左右,GDP增长6.9%左右,消费品零售增幅为10.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1%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长1.2%,货币供应和信贷分别增长13.5%和15.8%左右。全年CPI上涨1.6%左右,GDP增长7%左右。

  黄剑辉:展望四季度,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偏松”的实际执行力度,而财政政策也将发力。而更值得期待的是改革红利将如何释放。最新公布的10月份民新指数显示四季度经济正在见底企稳,其中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均环比回升,尤其是分项指标中融资情况指数也首次回升,表明本轮经济复苏最困难的群体——作为“金字塔”底层的众多中小微企业有望逐步恢复活力。

  预计宏观调控将着力从供给、需求两端强化“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改革开放创新+财政货币政策”共同发力,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9%,全年增长6.9%。从中长期研判,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仍然巨大,“深化和落实改革开放”、“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尽快实现国际竞争力及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民生持续改善的“新增长”、“新发展”之关键,在中国经济暂别“7”时代的背景下,正在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必将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新未来。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取向?请问各位,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预期会有哪些政策组合出台?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在四季度发力

  黄剑辉:未来一段时间财政政策存在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从数据看三季度财政政策已开始发力。三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明显加速,其中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99亿元,同比增长26.9%,对应连续两个月财政存款下降,显示财政政策已开始发力。从政策层面来看,近期发改委也加快了重大基建项目的批复。

  未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从统筹资金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加快增设口岸免税店、发挥好各类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等方面实施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二是从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扶持体系、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强化契约意识和风险理念等方面加快推广PPP模式;三是从完善地方债券市场的发行定价机制、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四是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税制改革、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推进财税体制等改革。

  应继续实施相对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祝宝良:首先,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一是在地方财力受限的情况下,中央可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应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适时修改今年的中央预算计划,防止为完成今年的预算目标,在年底突击加大税收力度、控制预算支出,造成类似于2014年年底那样的紧缩财政政策的局面;二是抓紧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力度,今年可以把债务置换额度增加到3万亿元;三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财政资金,通过审计和督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完善公私合作(PPP)项目的法律环境,加快推动国家批准的1043个PPP项目落地。

  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一是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社会流动性基本充裕,引导全社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下半年,可适当采取1次—2次降低基准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二是发挥好股票市场的作用,在前期救市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信号;三是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三农”、进出口等领域支持。

  第三,发挥内需特别是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工程包,推进既有助于短期经济增长,又不会造成过剩的项目,比如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推动大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地下管廊建设等;二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推进住房保障方式转型,压缩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允许地方政府以政府采购方式从商品房市场采购,增加保障房供应。

  第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一是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政府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为创业、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二是支持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如新三板、担保、众筹等新业态;三是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所有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

  第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落实税制改革政策,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实施服务业全覆盖,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利用通胀水平偏低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电、油、气、运等资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改革。

  更加突出防御性宏观政策

  高培勇: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中高速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以上,贡献率超过美国,中国实际上承担了全球经济“稳定器”的角色。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强力刺激政策带来了内部的不稳定:严重的产能过剩、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负债大幅增加、股市过山车般暴涨暴跌,以及资本回报率下降,出现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预期。

  四季度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内经济有从“主动调整”转变为“惯性下滑”的风险,需要实施防御性宏观政策。高度警惕国际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正视经济减速的客观规律,把防风险和稳增长有效结合起来,扎紧篱笆,苦练内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方法,加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