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变革为环保产业带来兴旺

2016-01-18 09:53:49  

  ●在“水十条”的带动下,2015年第一季度,万邦达斩获86亿元PPP项目订单。随后,又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供水项目、排水项目、供热环保工程项目和污水处理厂等4个PPP项目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
  ●先河环保下属子公司河北先河正源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拟以PPP模式对河北雄县包装印刷行业VOCs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项目整体投资约18亿元。
  ●永清环保开启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第一宗海外并购案,2015年8月,正式完成对美国土壤修复公司IST51%股权的收购,打开海外市场。
  ●首创股份全资子公司首创(香港)有限公司与BenlandPteLtd签订股份买卖协议,收购新加坡危废处理排名第一的ECO 公司100%股权,利用其国际化优势展开全球扩张。

  
  作为国家七大新兴产业之一,2015年,环保行业表现亮眼。PPP、市场化重构环保商业模式;国企改革、国民融合实现价值重估;“一带一路”下,环保企业海外并购明显增加;绿色金融配合PPP撬动数10倍投资。
  PPP模式应运而生,政策推动市场化发展,将使环保产业实现更具意义的良性竞争
  在环境治理压力和资金瓶颈的矛盾面前,PPP模式应运而生。2015年是PPP大力发展的一年,多家环保类上市公司借助政策春风签订了大金额的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合同,订单总金额超过500亿元。
  凭借着较高的毛利率和稳定盈利能力,环保行业不断吸引其他领域的企业进入;而行业竞争激烈也导致小型环保企业生存艰难,需要通过“投靠”大企业来维持成长,行业内并购频出。
  通过收购其他类的环保公司(多为规模较小企业)横向拓展细分产业链,或原主营业务非环保的公司通过收购典型的环保公司大举向环保行业扩张。企业不仅实现在资源和资金上实现互补,而且还可以通过业务上的协同实现平台和资源的共享,为发展打下更好的空间。
  收购环保类公司,尤其是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后发生重大变化的企业,市场关注度往往会增高,且伴随公司环保新业绩的不断释放,估值带来的高估值效应有望持续。
  而环保行业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推动。企业减排治污动力不强、考核标准不科学,是环保行业过去在成长性上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环境“只有治理,没有效果”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对环境要求的逐渐升高,监管部门逐步认识到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达到企业自主减排,最终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目的。
  近年来,各地方推动行业市场化的政策频出,如提高排放标准并将收费标准与治理成本挂钩,将补贴费用与治理效果挂钩,通过推行排污权交易量化减排的价值,通过第三方治理和第三方监测提高环境产业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等,使整个环保产业在市场化大潮中实现更有意义的良性竞争。
  “国民融合”保障环保项目有序拓展,海外并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2015年,国企改革加速,地方环保公用事业平台在这一浪潮中首当其冲。作为地方政府收入盈利稳定、较容易市场化的资产之一,2014~2015年,已有多家地方环保公用事业上市公司通过实行混合所有制引入外来投资者,以及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改革。
  2015年也是环保企业“国民融合”的开创之年。环保企业做大做强后对资金的需求量将会增加,且随着大量订单金额较大的PPP项目推进,能够得到更多、更密切的政府资源,这将有效保证项目的有序拓展。通过转让股权或定增吸引国有资本入股不仅可以扩大公司规模,降低资金成本,在项目拓展上也将更有优势。
  预计未来,一方面,国企改革之风仍将继续,地方公用事业平台依然是首要目标。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实际控制人在上市公司外仍有资产的公司仍有较大改革机会。另一方面,“国民融合”的情况还会继续,业务范围广、技术能力强、与政府合作较多的业内龙头企业将具有更多机会。
  同时,海外并购将帮助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自从“一带一路”政策提出后,2015年我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数量明显增加,反映出我国环保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做大做强的决心。
  并购不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扩大公司业务范围,还可以通过经验和技术的互补降低成本,提升长久竞争力。我国环保行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技术和运作经验上与国外成熟企业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以及环保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跨出国门“走出去”是企业注定需要面临的选择。
  国际化是环保产业要走的必经之路,通过收购海外企业,不仅可以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有效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各种现有客户资源和品牌渠道优势,实现资金、技术、经验的结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海外各类环保公司特别是欧洲公司迫于资金压力将有意愿出售公司股权。目前,跨国收购的估值都较为合理,预计未来国内会有更多国内企业加入到海外并购的大军中,有海外项目经验或股东管理层有海外背景的企业有走出去预期。
  地方资金难题得以缓解,绿色金融手段进行绿色化引导,提高投资预期回报率
  PPP政策的大力推广缓解了地方政府资金难题,使环保产业在2014和2015年扩张迅速。然而,对于PPP重要组成部分之一——BOT类项目,企业在银行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普遍面临土地无法提供抵押、特殊经营权及收益暂无法办理质押、服务费由政府定价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目前,政策规定PPP项目投资回报率约为8%~12%,稳定却并不高,且对于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相对过高的融资成本使许多PPP项目难以执行。因此,除通过PPP模式使政府部门更有动力进行末端治理和前端预防外,运用绿色金融等手段对投融资进行绿色化引导,将更有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根据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等部门和机构的最新研究,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巨大。2014~2030年期间,中国绿色金融资金需求少则40.3万亿元,多则将达到123.4万亿元。
  目前,政策对于环保产业的支持大多数通过政府直接补贴进行,虽然对企业起到了鼓励,但仍存在3个问题:
  首先,补贴主要针对一些规模较大资质较高的企业,很难激励一般民营企业参与。
  其次,政府直接补贴政策规定变化较多,申请手续繁琐,补贴到位延迟也使得依靠补贴生存的企业难以得到稳定现金流。
  第三,直接补贴模式下通过数据造假等手段“骗补”的事件层出不穷,极易滋生腐败。相比之下,绿色金融对于绿色投资具有更高的杠杆撬动作用和实施效果。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5年6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6.0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9.33%。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把融资成本降低,则会使PPP项目更具有吸引力;通过合理运用绿色金融将提高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撬动数10倍投资。

  作者:袁理 翟堃,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