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煜晨
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环保企业在一些相关政策制定和出台后,越来越多地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映行业诉求。
2015年6月1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以下简称78号文)一出台就掀起了环保行业的大讨论。
其后,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代表行业发声,不仅对外发布了《关于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增值税政策的建议》,还将有关情况形成调研材料,提交相关部门。今年“两会”期间,环境商会提交了《关于完善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提案》。
环保业界的争议在于,78号文骤然取消污水和垃圾处理、再生水及污泥处理等行业免增值税的政策,对污水处理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
实际上,业界的争议源于政策的“一刀切”,并且缺乏实施细则。从企业角度来看,普遍认为政策执行应该给企业一个缓冲期。仓促地实施,不仅考验环保企业的承受能力,也考验着基层相关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此次全面推行“营改增”,业界也反映出不少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的解读不一,没有实施细则来规范地方的自由裁量权。
由此不难看出,环保产业正在集聚整个行业的力量发声。实际上,环保行业不仅要发声,还要使声音强有力。那么,如何做到声音响亮?
现实中,并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哭”声大只能引起关注,但想要诉求得到满足,还需要所发之声有理有据。因此,环保行业要想发出响亮的声音,不能一味地“吐苦水”,更要讲求方法。
首先,企业应该努力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比如,此次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先搭建好框架,为下一步增值税的立法做准备。目前来看,在增值税方面没有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的原因,也是要先打通整个增值税征收的链条,再做具体讨论。
其次,行业发声应该描述清楚这一领域的具体业务和工作,让政策制定者明白行业难在哪里。还是以“营改增”为例,负责政策制定的是财政部,要让政策制定者完全了解环保行业甚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细分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是需要行业自己说清楚。
最后,行业应再根据政策制定思路,提出可供双方磋商的方案。这一点在之前环境商会的《关于完善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提案》中体现得较好,提案先找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提出建议,更有针对性,也让政府部门更容易接受。
虽说环保行业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但其正在走向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发展之路。多年来,伸手要政策、要优惠的姿态也应该有所改变。未来,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真正以支柱型产业的风范立足,加强自身建设,在与政府部门对话时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