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分论坛一:水生态环境治理。话题之一:资本聚焦下如何寻找环境综合服务与工匠精神的新平衡。
主持人:汪洋 兴业证券资深分析师
对话嘉宾:
董智明 桑德国际副总裁
蒋 玮 博天环境集团高级副总裁
包进锋 开创环保董事长
吴劲华 上海太和水总经理
汪洋:
首先说几个关于2016年环保界以及相关的资本市场最关心的几个领域的现象。
第一、环保新时代,资本是否稀缺?今年A股发行速度加速,现在关于利润的要求也没那么高,说明国家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是在加大。
第二、并购加速。最近一年我观察到非常多的并购案例,国企、央企到海外并购公司,民营企业也在进行并购。
第三、民营和国有联姻,偶然还是必然?在PPP浪潮下,很多央企转型成地方国企。PPP带来的是市场的集中,也带来竞争的加剧。
有三个质变:①以前核心的是资本,现在地位发生变化。②模式质变,从工程到运营,以前是工程占主导,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深化,从发达城市到农村、乡村过渡。③发展质变,环保企业未来有两条路,一是做平台性的综合服务商,需要一定的资本和优势;二是技术类公司以技术优势获取订单。
2009年之前资本市场基本上很难看到一个环保的主体,H股比较多,A股较少。2009年以后,创业板开板让整个环保公司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各交易上市管网公司IPO的布置,2010年创业板占据了融资的半壁江山。2014年到2015年有一个新的变化,新三板成为中小环保公司的新的码头,大量环保公司涌现,也为非上市环保公司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可能性。
聚焦水处理、水生态治理行业,水处理公司的证券化比较受市场欢迎,从融资密度的上升数量看,可以反馈出这个证据。十大环保公司前五大是水处理公司,占据半壁江山,说明是比较受资本市场欢迎的一个行业。
从数据上来看,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逐渐增多,在下一个2.0阶段,资本也许还扮演着核心作用,但是其他方面的作用也可能会体现出来,如技术、管理。
董智明:
桑德国际在环保界从业时间较长,从一个专业化的工程公司,到后来的投资运营建设,从供水到排水到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现在做的布局试点。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当中,桑德国际在业内有以下几项有创新和开拓性的工作。
第一、紧紧抓住国家政策。90年代初,针对工业企业的水治理,首先进行了双模式推动工业废水处理的生产环境。2000年,推出BOT商业模式创新,倒逼我们和资本市场对接。后来相继在国内、新加坡上市,实现了境内、境外两个上市公司的合资。
2000年到现在,迅速感受到环保领域的快速增长和资本对接紧密相关,也正是在资本+技术的模式下,环保本身走向快速化。从业务体量到营业收入等指标来看,收益一直在提升。资本对于环保的支撑,在当前形势下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资本大潮下,在国家的大背景下,我们感受到环保产业比以往更加渴望有更好的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今天大家也达成了一个共识,下一步我们在资本市场包括融资、绿色金融等等领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目前发展的试点,做好更紧密的对接。
第二、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新三板、A股、H股等很多环保企业都进入水处理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资本的角度,对环保也是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情况下,环保+资本都呈现出产业加速升级的特点。
第三、从综合服务角度,环保出现了几个鲜明的特点:①桑德国际作为综合环境服务商,到现在仍然在走平台生态化的发展战略,除了涉及大气之外,水环境、土环境也有比较全面的部署。我们出发点是环保,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有的在逐步向非环保边界进行拓展。②从政府释放的需求特征来看,也在扩展环保产业的边界,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水环境、污废水处理。③环保行业过去是做单一的项目,现在从经济角度、经济边界上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从原来特别专业的某一个领域拓宽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所以环保事业的非环保化和非环保事业进入环保事业当中操作,形成一个混合型项目在经营和部署,实现了一个大的3D项目。
第四、从事环保产业主体的变化。无论是从国家的国企改革需要,还是从环保自身来看,叫做跨界者的进入。企业的主体由原来单一的技术类公司,变为多种类型的公司进入行业,无论是综合环境类公司、搞建筑的和房地产的公司都在进入。产业参与主体的混合特征在这两年表现得比较明显。
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对于产业、企业的整体影响,现在不断出现低价竞争的问题,都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业态需求,也是桑德国际在不断践行和探索的一个方向。最近两年桑德国际的定位是结合环境综合服务商和服务运营商的战略,围绕这个战略去争取很多资源。不管是并购或者技术的突破,这些手段都是企业的重新定位和经营战略去展开。作为投资、建设运营的服务商把水环境这条线打通,从城市到乡村,从排污到水生态环境处理等等进行努力。
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技术和资本角度,我们对绿色金融、对于某些专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也在着力进行布局和探索。在此期间,有挑战也有机遇,作为综合环境服务企业,我们认为在大的方面前景还是不错。预计到明年以后,环保产业或者泛环保产业对国家经济整体的支撑、贡献和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的国家有关方面的金融支持、产业政策支持会越来越好。
蒋玮:
博天环境集团的定位叫做水业关联多元化的战略定位,从外人来解读博天环境集团会看到两种现象,一种是博天环境集团很大,在集团以平台方式搭建下面的不同方向,分为几个不同板块,有做传统的EBC的,有做资本投资运作的,还有做水务资产的,虽然水务资产起步比较晚,但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业园区高附加值的资产运营项目,所以在这些项目上也有一定的规模。还有监测检测的平台,所以博天这张名片更加是水业多元化的角度。
我们今年每一个品牌公司都在内部作了战略研讨,即如何让一个独立的板块向一个独立的创始公司,再成为一个行业的独角兽发展,这里有一个倒逼机制,每个板块划分管理单元,让其成为每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所以,在综合治理和工匠精神中如何权衡?一个企业如果做得过于大和全会有问题。每年1月18日是公司的周年庆,我们也把这天定为反省日。会认真反省目前外界对博天的反映。
谈到资本,企业发展首先需要资本,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定需要钱。博天环境集团体制非常典型,我们最早起步的时候是北京市城乡建设集团下属公司,1995年开始做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有国有背景的公司,我们更有基础谈品质问题,品质是工匠精神的一个关键词,所以这是博天的一个基因。2000年美资控股,也是不缺钱的。但是出了并购加速的问题,美资并购中国企业,在企业融合管理上并不成功。后来转型混合持股的公司,管理层会通过联合企业的方式来持股,我们的股东中会有很多其他的资源因素。
所以对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其实资本是一个双刃剑,我们必须认清它的本质,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要选择有战略投资眼光的人。在资本问题上,永远要与资本保持友好关系,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企业在善用资本的时候,不被资本胁迫,真正按照一个更长远实际发展的方式来经营公司。
包进锋:
相比前面的桑德国际和博天环境集团,开创环保的规模相对较小。在座很多都是中小企业,很多都会遇到现在的发展问题。我更多想从中小型技术类公司的角度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来说。
第一、现在资本、技术的诱惑太多,所以一个小的企业运营方向太过分散,很难在某个领域做得极致,那就很难在统一市场当中达到你的价值。小企业只有自己的老板亲自上阵,带领员工往前冲。
第二、环保产业的机会非常多,有做专业化的公司、有做平台的公司。平台公司也在寻找一些具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公司,来强化他的配套。而一些专业型公司,在这个大背景下,没有平台是很难成功的。要找到一个发力点,不一定要追求规模的效益。
专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技术类的公司,一个是产品类的公司,现在的政商关系转换了,以前可以自己拿项目,现在转换成平台项目。专业公司一定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身才能有发展的机会。
第三、中国的企业特点是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尤其是环保产业,技术再好,也必须要做一些对接,通过资本和企业融合,才能有所发展。
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投资者,还是一个非常小的特点,希望能够做到极致化,我们一定要做到国内甚至全球第一。规模不一定最大,但是一定要做到极致。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应用技术在世界上逐渐得到了认可,我们完全有这种资源、条件和背景来支撑企业的发展。
希望和广大的相关企业、平台公司、中小企业展开更多的合作。
吴劲华:
我们太和水是一个小公司,在水生态修复的细分行业做的时间比较长,效果比较好。我非常赞同汪总所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们公司立于整个行业的基本出发点。水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步骤非常多,从前端的供源,到最后的生态修复。
上海太和水是整个水治理所有的技术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为所有的前端公司做后端,做最后的修复。对于群众来说,他们看到的并不是水指标达到如何、检测的数据如何,他们要看到的是能不能恢复到过去的山清水秀、水清见底,能不能喝,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所以我们公司可以和行业内所有的公司进行合作,很多项目也一直在和综合服务商合作开展。最好是将整个产业链从最后端往前梳理,然后前端选取的技术路线、截污方法、分流的方法、污水厂的设施设备选型以及指标确定等等,围绕着终极的目标,让全国的水域生态得到恢复,以这个目标来选取前端使用的方法,这样整个水环境生态治理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提交关闭